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周恩來敬祖 為何平掉自家祖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3 09:49:49  


  周恩來童年喪母,10歲時在淮安親手安葬嗣母陳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慶,周恩來痛哭亡父,為其樹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回祖籍地紹興祭祖掃墳。解放後,他又堅決平掉淮安、重慶、紹興的3處祖墳。從周恩來敬祖與平墳的矛盾衝突中,人們看到的是總理對親人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心懷國家、情系人民的徹底唯物主義孝道觀。這種孝道不是隅於一己的封建孝道,而是對傳統觀念之“最徹底的決裂”,是對傳統孝道否定之否定的共產主義之“大孝”。這種孝道飽含了周恩來的親情情結、報本觀念和尋根心理,更飽含了他無私奉獻、甘當人民公僕和謙虛謹慎的精神。周恩來平掉的是3處祖墳,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樹立起一座永恒的豐碑。

  淮安:1907年安葬嗣母陳氏,解放前多次懷念祖墳;1952、1958、1965年三平淮安祖墳

  周恩來未滿周歲就過繼給了嗣母陳氏。陳氏才學出眾,是周恩來的文化啟蒙老師。安葬嗣母是10歲的周恩來當家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後不久,周恩來的嗣母陳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連續失去兩位母親,這個打擊對於幼小的周恩來來說是巨大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做工,周恩來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臨著生存的威脅。周恩來領著兩個弟弟(一個9歲,一個4歲),扶著陳氏的靈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債將陳氏安葬在周家的祖塋地。祖塋地位於淮城東郊的閘口村夏莊組,是周恩來的曾祖父周樵水當年遷居淮安時買下的。周家在淮安沒有田地,除了駙馬巷的房屋(也就是周恩來的誕生地)外,只有這不足一畝的墳地。這裡安葬著周恩來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親屬的遺骨。

  周恩來對嗣母陳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學時,他於1918年1月2日寫過這樣一篇日記:“我把帶來的母親(指嗣母陳氏)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篇,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26年,那時候母親才15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易逝,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10年了,不知還想著我這兒子沒有。”2月12日,當周恩來從家鄉的來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貽淦)和娘(嗣母陳氏)的墳還露出棺材在外邊時,心裡“越想越難受,恨不得即時回國,為家裡處置這些事情才好”。

  1941年周恩來曾表示,希望抗戰勝利後能到母親的墳前掃墓。他曾對記者說:“38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恩情未報。”這也是有資料考證的周恩來對祖塋地的唯一印象。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憶:“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離淮安只有300餘華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

  周恩來最早從1952年開始就計劃平掉淮安的祖墳,歷時13年。期間雖然遇到八嬸母楊氏等親屬的強烈反對以及地方政府的冷處理,但他平墳的態度卻一次比一次堅決,直至最後將祖墳平掉。

  第一個階段是1952年,周恩來安排身邊的工作人員將其意見轉告淮安縣委。
 
第一個階段是1952年,周恩來安排身邊的工作人員將其意見轉告淮安縣委。

  1952年底,周恩來讓警衛幹事王雨波將八嬸母楊氏護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總理寫了報告,關於祖墳地的內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後,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見了縣長趙榮洲秘書長張文高,向他們傳達了總理的指示。(1)……(2)……(3)家裡的墳地如果能種,而群眾要求要分,可讓群眾分去耕種。”這是有文字考證的周恩來第一次向淮安縣委表示要平墳還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