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部署無需看外國臉色
分析認為,“飛豹”是中國主力軍機中受外界影響最小的型號。特別是在動力系統方面,該機總設計師陳一堅、試飛員徐勇淩等人曾多次對媒體表示,“飛豹”使用的WS-9“秦嶺”發動機是中國最早能夠獨立生產的大推力發動機。雖然系基於上世紀70年代的技術,但相比設計複雜的俄制AL-31發動機,WS-9的成本更低,實用程度更高。
由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設計單位對該機的全部性能參數都了如指掌,為後續升級提供了便利。美國“環球戰略網”曾刊登分析文章,稱解放軍缺乏專用電子戰飛機,為彌補空白,一種特製的干擾吊艙已在“飛豹”上進行了測試,可同時對多個敵軍雷達實施壓制。此外,一種隱身化的“飛豹”據傳也在開發中,但目前尚未發現其開始試飛。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自俄羅斯引起蘇-27戰機時,俄方曾對該機的部署地區做了限制。“飛豹”作為國產型號,自然不會面臨這方面的問題。近兩年,日本防衛省多次宣稱中國軍機在東海活動頻繁,其中就包括“飛豹”,這也印證了該機在執行多種任務時的靈活性。
火力過強反而影響出口
由於“飛豹”受到解放軍好評,該機是否會出口也受到關注。《漢和》稱,“飛豹”是中國目前惟一能夠立刻推向國際市場的多用途重型戰機。至於殲-10和殲-11,短期內尚無法爭取大量訂單,制約因素主要是二者的俄制發動機。
該刊分析說,性能可靠的“飛豹”之所以沒能獲得出口訂單,原因之一是該機火力過於強大,可攜帶射程200公里的反艦導彈,再加上自身1000公里的航程,足以對別國的航母戰鬥群構成威脅。因此,如中方向其他國家出口該機,可能面臨西方的政治壓力。
以“飛豹”為標竿,全面國產化已成為中國軍機的發展趨勢,外部因素對中國軍用航空工業發展的制約正逐漸消失。未來,解放軍將擁有更多中國特色的一流裝備,它們的出口也會令“中國製造”,成為國際軍貿領域里的生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