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香港中產階級觀察:公平是其形成的關鍵土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7 16:36:47  


 
描述:兩種典型的中產家庭

  採訪呂大樂先生時,呂先生特意將我們安排在比較典型的中產階級聚集區,即位於港島北角一帶的太古城社區。

  社區主要樓盤在1977-1987年間建成,區內建築較高,樓群環繞間有相對寬敞的花園休憩地,樓盤底座多為西式餐飲店、咖啡館等。從小區步行到太古城地鐵需7~10分鐘,地鐵上蓋為大型綜合商區,內裡集成日資JUSCO超市、大型商場、電影院及各類健身、娛樂休閑場所。

  記者到中原地產查了下太古城售價,今年5月每平方米均價在7萬至8萬港元,所售住房面積為6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不等。

  呂大樂告訴記者,他自己的成長經歷,是典型的香港中產階級成長軌跡——1950年代出生於從大陸移民來港的草根之家,在公共屋村(廉租房,一般約40平方米)長大,小時曾被父親帶到中環的陸羽茶室(香港中產及富豪出沒的茶樓)勵志,青年時期趕上香港經濟起飛的1970年代,期間讀港大、到英國念博士,回港後在大學教書。呂大樂的家庭結構也非常中產,夫妻兩人育有兩子,現一子在英讀書,一子在港上中學。

  屬香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雷鼎鳴,與呂大樂的中產軌跡類似。據他介紹,現在香港大部分中產人士小時候都有“住公屋、串塑料花(家庭手工作業,類似內地80年代的糊紙盒)”的經歷。呂大樂、雷鼎鳴都屬通過受教育改變草根命運的中產。而1970年代的香港,為他們提供了通過個人努力向上流動的機會。

  記者採訪的另一中產人士,是在港島灣仔經營一家二樓理髮店的蘇女士。

  蘇女士全家6口——公公婆婆、丈夫和兩個兒子。理髮店從公公開始即在灣仔經營,現已40餘年。目前主要由蘇女士和丈夫理髮,一個尼泊爾雇員幫著洗發;人多忙不過來時,蘇女士的公公會再執剪幫忙;蘇女士的兩個兒子一個在新西蘭讀大學,一個在港上高中。

  蘇女士成為中產,與父輩早在1960年代買下兩套灣仔住房有很大關係(一套自住,一套經營理髮店)。據記者目測,理髮店面積約50平方米,當時只花了5萬港幣,而現在,灣仔已寸土寸金,平均樓價每平方米超過10萬港元。

  蘇女士說,如果兒子不在新西蘭讀書,“日子就非常好過了”。據她介紹,兒子一年的留學和生活費用加起來要25萬港幣。

  家道殷實的蘇女士沒有上過大學,但據記者觀察,她重教育、有見識、懂經營,是香港中產的另一類典型——她曾送兒子去上海讀預科,覺得下一代必須普通話過關;再送到新西蘭讀大學,是因為如果不能在香港上最好的大學就不如去有英語環境的國外留學;她到過許多國家但最愛香港,因為香港有很好的公共服務;而在她看來,香港之所以成為“好香港”,是因為“有了廉政公署和9年義務教育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