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美國《僑報》6月10日載文《一毛錢處方?真諷刺》,文章說,江蘇常州一市民近日在一家醫院給孩子看病時僅花了一毛錢,孩子的病就痊愈了。這個被網民譽為“世界上最便宜的處方”,引起了大陸媒體的高度關注。
雖然那位醫生的處方有著偶然性,比如患兒在其他醫院已經做過化驗,醫生開的三種藥,有兩種患兒家裡已有等等,但是這位沒有盯著患者錢包開藥醫生,還是引起了公眾的熱捧。只因她以行動證明——並非只有高價格的藥才能見效。
所謂“一毛錢處方”,此前已有先例。早在2006年就有媒體報道,武警陝西總隊醫院用“一毛錢處方”治好腸痙攣,當時引來公眾的驚奇和贊嘆。但是4年過去,討論依舊。可見,“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改變。
應該說,處方之根本在於治病救人,從這個意義看,能治好病的藥均為良藥,並無所謂貴賤之分,用多少錢的藥本不應在公眾關注之列。但如今這個“一毛錢處方”卻令民眾感慨萬千,追根究底乃是因為大陸百姓太怕進醫院、看醫生。
就在前兩周,湖南還曝出“暴利藥”事件,蘆笋片出廠價不過15.5元人民幣,但醫院零售價卻為每盒213.00元,利潤高達1300%,卻通過了衛生當局的採購監管。對如此黑幕,公眾對高藥價的擔憂已從經濟學的角度演變為對官方醫療體系的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