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情感驅動下的世界地緣政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4 00:09:58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他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認為,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世界衝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它為人們理解冷戰後的世界體系和地緣政治提供了一種新的範式,而僅僅8年後,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則更加讓人們確信,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的衝突,終究還是以一種強有力的形式爆發了。歷史似乎表明,文明仍將長期作為世界地緣政治的分界線,我們的世界也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殘酷的衝突之中。亨廷頓的悲觀論調果真就是這個世界的現實嗎?

  光明網報道,2009年,身兼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的法國國際事務研究所創辦人,《情感地緣政治學》一書的作者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Isi)卻認為,“9.11”事件之後的世界已經不再只是“文明的衝突”那麼簡單,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還表現出了“情感的衝突”,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

  作者在第一章“全球化、身份和情感”中清楚地闡明了自己的論證思路,並且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希望、羞辱與恐懼三種情感,認為它們都與自信的理念息息相關。冷戰時期,人們很清楚自己是誰——要麼選擇蘇聯,要麼選擇美國。然而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當今的全球化廣泛而深刻地加速了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文化、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因而也更容易導致民族國家和個人身份問題的產生——我們是誰?而身份與自信緊密相連,人們在充滿自信、自信受到傷害或缺乏自信的時候,會通過不同的情感表達出來,世界也因此就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地圖”或“文明的地圖”了,還存在著更為隱秘和複雜的“情感的地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