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淡泊吳冠中蝸居老居民樓 後半生為打假糾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7 16:21:40  


吳冠中和妻子合照。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年近90歲,眼見自己作品在拍賣市場行情越來越高,吳冠中卻一反常態將作品捐贈給了各大美術館。他自己清醒地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盡可能地留下來,留在美術館,讓後面人有所參考。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強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對魯迅精神的繼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因為在他看來,走上藝術的路,就是要殉道。他還說,要做好藝術,還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遠被苦纏繞著。

一句話改變一生

  新京報報道,生前吳冠中一直不斷地提起,自己的藝術生涯的發端是因為朱德群的一句話。1936年之前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畫家,在之前他就讀於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他希望以實業幹就一番大事。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新生校際聯合軍訓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群因為個子大,排在隊伍的前頭,排隊尾的小個子吳冠中與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學畫的,吳冠中說,“我也喜歡畫畫。”朱德群就建議他放棄電機專業,並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中這樣形容那次參觀給他帶來的人生巨變“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

  於是,1936年,吳冠中考入“杭州藝專”,成為低朱德群一級的校友,兩人也成為好友。晚上,吳冠中與朱德群經常結伴去畫畫。吳冠中和朱德群這樣的一份友情綿延至今,在今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朱德群展覽開幕當天,吳冠中上午、下午都前往現場,並關切地詢問朱德群的夫人朱的身體狀況如何。生前吳冠中很少接受採訪,卻對來自朱德群那端的法國媒體毫不推卸,“我是因為朱德群的關係,才接受採訪的。”

像偶像魯迅一樣直言

  在北京已經居住了60年,但是吳冠中鄉音未改。採訪中,吳冠中還會停下來問一句:我說的話能聽懂嗎?事實上,這種執著還表現在其敢說話、敢於對抗上,或許這與其崇拜魯迅有關。

  在200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親魯迅的形象與野草共生出現在作品《野草》中。吳冠中告訴記者,“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麼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記者去年前往吳冠中家中採訪時,他家中也擺著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從中不難看出吳冠中對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對魯迅硬漢精神的繼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不斷地對一些藝術現象開火。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的吳冠中,在當年的文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在第一次理事會上,吳冠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火,整個會場沒有人敢接他的話茬兒。

  之後吳冠中把自己多年對美術的思考寫成了《繪畫的形式美》、《造型藝術離不開人體美》、《關於抽象美》等文章,系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要打一場“創造新風格的美術解放戰爭”。1992年,吳冠中所寫的《筆墨等於零》在明報周刊上發表以後,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注,藝術評論家賈方舟告訴記者,80年代中國美術界還比較禁錮,但吳冠中敢言,毫不顧慮地說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啟蒙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