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代科舉試題當代人能答上多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5 00:07:30  


 
  做大臣的如此,甚至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這種心理。隋朝開創了中國科舉取士的局面,將其擺到了很高的位置。隋煬帝有一次對大臣們說:“我的學識才華,不比你們差,哪怕參加科舉考試,也能奪第一名,也是應該做天子的。”瞧瞧這語氣,似乎不拿到進士這張文憑,連做皇帝都名不正言不順。

  孟子為什麼生氣? 

  正因為這種心理作祟,所以此次“文憑”事件才引起軒然大波。但這也不全是壞事,這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的。歷史學家錢穆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由“士”來管理社會。“士”並非貴族,不管他們出身如何,但只要能通過公平選拔考試,就能進入國家的管理層。通過嚴格考試掙出來的學歷,當然是值得信服的,這當中,蘊含著中國人對公平公正選拔人才的期望心理。只是後來這種心理漸漸走火入魔。

  所以,此次國人注目的不僅僅停留在文憑上,而是對英雄來路的關注,對公平選拔人才體制的關注。英雄可以不問出身,但不可以不問來路。來路不正,可能搞得你沒有歸路。

  中國人一向有英雄不問出身的優良傳統,但也有英雄要問來路的習慣。前者是鼓勵窮小子建功立業,後者是對窮小子發達後的監督。

  例如有人問孟子,百里奚是通過養牛做奴僕的手段認識秦穆公的嗎?孟子很生氣,說:百里奚靠的是真知灼見打動秦穆公,他那樣的人怎麼會通過那樣的手段去結識秦穆公呢?這看來似乎是孟夫子的迂腐,其實是他對英雄來路清白的執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