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反越恐”的矛盾現象早已招致美國民眾的不滿和反思,有美國專欄作家不無激憤地寫道,美國不能僅僅是“美利堅反恐合眾國”,美國是“生於7月4日的國家,而不是9月11日”。在“血與火”的恐怖主義表現形式背後,是“心與腦”的巨大鴻溝。這一鴻溝的背後又有著深刻的歷史、宗教、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多種因素。美國媒體在論及索馬里“伊斯蘭青年運動”現象時,也承認其背後有著索馬里的貧窮、饑餓、經濟崩潰、中央政府近20年的無法正常運轉以及難民、非法軍火貿易、海盜等多重深刻緣由。
事實上,從在開羅講演中申明美國決意改善與伊斯蘭世界關係,到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避免使用“伊斯蘭”的字樣,再到慎用“反恐戰爭”一詞,奧巴馬政府並非沒有意識到“血與火”和“心與腦”之間的因果聯繫。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美國安檢系統可以在短期內不斷得到升級改造,但上述關乎治本因素的轉化卻並非完全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
也有論者認為,“反恐戰爭”的大旗成了美國手中的一張“百搭牌”。隨著反恐戰線越來越長,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手也越伸越長,其所謂全球戰略利益相應更為深遠。是也非也,既有此一論,暫且立此存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