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名記者潛伏2年 揭密美國政府情報機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5 15:36:39  


 
  普里斯特說,當她提出這項報道時,報社表示了同意。“我們有可能調查出點什麼來,這個想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不過,普里斯特承認,這是她做過的最艱難的報道。“那2年中有好幾次我都懷疑我們到底能不能把看到的東西變成新聞。這裡的編輯和記者一樣,都投入了調查工作。”

  2年中,普里斯特、阿爾金和其他報道團隊的成員做了成千上萬的採訪,到訪了很多地方。《華盛頓郵報》共有20位記者參與了這一報道。他們中包括調查記者、圖表專家、數據庫記者、視頻記者、研究員、編輯等。

  《華盛頓郵報》在編者按中指出,這一報道和數據庫使用了成千上萬來自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的公開記錄,經過記者的調查,他們發現9.11後,共有多達45個政府機構及其下屬的1271個機構參與情報工作,而參與情報工作的私營企業則達到了1931家。

  “(對於採訪工作)信息公開非常重要,儘管它們聽起來似乎不那麼迷人。”阿爾金說。

  普里斯特表示,在報道團隊調查的很多地方,記者們大多無法進入。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比如普里斯特本人曾經得以有機會進入過一些軍方和情報機構。“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花很多時間開著車繞著這些建築轉悠,試著想辦法描述那裡的情景。”

  國家安全與政府透明的平衡

  普里斯特表示,儘管刊登在《華盛頓郵報》上的報道包含了豐富的數據,但是更多的細節仍沒有披露。“這不是因為它們屬於機密信息,沒有刊登主要是由於公共安全方面的原因。”

  阿爾金表示,他們調查的內容是否屬於“機密”由政府來決定,但是在另一方面,媒體應該能就涉及公眾利益和國家安全的事情做出判斷。“如果每一次政府都宣稱國家安全,把媒體報道的新聞列為‘機密’,那就不會有任何新聞了。”阿爾金說,“最重要的標準是‘危害’。即一篇報道是否應被刊登,要看它是否構成危害。”

  為了確認報道不會危及國家安全,在報道完成後,報道團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進行確認、核實和反覆檢查數據,並考慮了報道可能會帶來的潛在危害。此後,報道團隊又與政府高層官員進行了長達1個月的交流。阿爾金說:“我們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內部討論,並且對任何有關具體地點的描述是否構成危險與政府進行了反覆交流。”

  阿爾金表示,最終的報道達到了“適合這個信息時代的一種平衡”,即傳達了充分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沒有危害國家安全。

  普里斯特解釋說,最終刊登的報道只是向人們描述了美國情報機構的現狀,但既沒有披露任何情報活動的地點,也沒有描述任何情報活動的細節。

  阿爾金強調說,這一系列報道也沒有作出任何判斷,“數據本身會說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