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80後”作家普遍面臨的尷尬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3 00:02:27  


 
  從2006年開始,“80後”作家紛紛推出所謂轉型之作,公開地要撕掉“80後”的標簽。代表作品有韓寒的《光榮日》、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張悅然的《逝鳥》等。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向“80後”正式告別。其實,一兩部作品的轉型並沒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找到合適的“巨人的肩膀”,在傳統文化和經典作品中汲取養分,讓他們的作品中有歷史感和現實性。青年評論家夏烈指出,在嶄新的時代語境下,“80後”作家需要尋找一個自己的文學信仰,清楚應該繼承什麼、發揚什麼和探索什麼。此外,“80後”作家生活和寫作於一個越來越商業化和媒體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他們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讓自己的文學理想在相對純淨的天地裡徜徉。

  向主流文壇靠攏

  主流文壇對“80後”作家們的態度一開始似乎是冷落和無視的。畢竟起初他們的作品很容易被人認為是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曾經大量存在並且迅速消失的中學生的寫作。此外,“80後”作家大多是從網絡走出來的,這樣邊緣和另類的生存方式也不被主流文學認可。但隨著“80後”作家的許多代表人物在市場和媒體的影響力的擴大以及眾多學者和評論家對“80後”寫作的討論與研究,主流文學也開始關注這個群體。2007年4月,中國作協邀請了郭敬明、張悅然、李傻傻等“80後”作家座談。在隨後中國作協公布的新會員名單中,“80後”的郭敬明、張悅然、蔣峰、李傻傻等人赫然在列。主流文壇的關注與提攜,對於面臨著從青春寫作到成熟寫作轉型的“80後”作家有著重要的意義,張揚個性與勇於創新固然可貴,但尊重經典和歷史卻更為重要。

  “80後”作家是中國文壇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能否承擔中國文學的重任尚未可知。雖然這個群體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遭受了質疑和冷落,但現在他們正逐漸被學者和評論家認可和接受。某評論家曾說,“80後”作家給中國文學帶來了一股新的感覺化思潮。張頤武也認為,整個文學的發展結構從“80後”開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給21世紀中國文學添加了豐富的內涵。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