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傳統文化對言談藝術要求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3 00:02:45  


 
  孔子對那些能說會道、誇誇其談的人沒有好印象,孔子毫不留情面地說他們“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亂德”。相反他覺得“剛毅木訥近仁”,倡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做得好,政績突出,但不善言談,沒有問題;反之,只說不做,沒有成績,就會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孔子強調對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荀子更有精辟的見解,他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能說會道,又能身體力行,這是國家的珍寶;笨嘴拙舌,口不善言,但有實際行動,這是國家可依賴的重器;嘴巴上講得好,而行動上做不到,還能為國家所用;嘴上說得漂亮,而行動上則為非作歹,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 

  安靜地說話。一個修養好的人,必有靜氣。俗語曰:溪深水靜,人躁話多。《禮記》說君子“儼若思,聲容靜”。君子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各種問題,聲音容貌顯得安詳恬靜。在公共場合要注意不讓自己的聲音影響周圍的人。《禮記》要求“城上不呼”。因為城頭高,聲音傳得遠,如果在上面大聲喊叫,會讓別人受到驚嚇;也不“越路與人言”,隔著馬路與對面的人打招呼,聲音一定很大,讓周圍的人不舒服。《詩經》有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孔子也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溫和、高雅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追求。 

  古人雲:“言為心聲。”講話水平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於講話者內在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學識。講話要能吸引人、感染人,一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修養;二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三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須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