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7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兩岸關係走上正軌後,在台灣備受尊敬的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先生曾說,“和平發展期是新的兩岸關係產物”,“兩岸的一切有識之士,都要呵護它養育它。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多溝坎與障礙,這些障礙中最大的莫過於是我們自己的心障。”最近,兩岸間的心障再度如烏雲罩頂,令人憂心。
社論指出,過去兩年,兩岸當局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基調推動交流與協商,暫時擱置了有關“主權”的爭議,已經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兩岸進入大交流的新時代。不過,在撤飛彈議題上,再度突顯了兩岸間的分歧與落差。知名政論家阮次山先生這兩天連續發表言論,認為台灣方面只談“九二共識”,卻迴避“一個中國”,又不斷強調“中華民國”獨立存在的事實,所以,很有可能馬英九政府主張的“九二共識”,“不是我們想像的一個中國”。
他進一步指出,“要慎防馬英九用不斷的動作來把一個國家的迷思,再重新借屍還魂”,從而“在西方國家的腦海當中形成“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印象。阮先生的解讀,幾乎是把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兩岸路線的實質等同起來,都歸屬於台獨、獨台的主張。
社論稱,這樣的言論的確反映了海內外相當一部分人的立場或憂慮,對這種憂慮,我們能夠理解,但這樣的思維,難免簡化了兩岸多邊複雜的政治現實,誇大了兩岸間的矛盾,從而容易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過於躁進,甚至不利於大陸的對台工作。
社論指出,眾所周知,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有著根本的不同。李、陳兩人否認“中國”在台灣的存在。馬英九堅守“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它和大陸當局的“一中原則”有若干差距,但也有重疊,就是未來兩岸共同追求一個統一的中國,有了重疊,兩岸也就有了“建立互信”的基礎。
社論稱,對台灣2300萬人來說,“中華民國”始終存在,而兩岸政權是對等的政治實體,這既是歷史與政治的現實,也是台灣的民意民心,因為有這樣的現實與民意,就有了“各自表述”的存在,也才有馬英九所一再提的“正視現實”的必要,而這不也是胡總書記所說“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核心嗎?
社論又稱,如果貿然把馬英九政府所說的“九二共識”,打成獨台,既破壞了兩岸間得來不易的互信基礎,更等於把絕大多數台灣人推到了大陸當局的對立面,這又怎會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呢?
大陸為了防止萬一台獨法理化對國際政治與中國外交利益產生無法預期的衝擊,在國際政治場合對“一中原則”堅壁清野,這雖然對台灣的尊嚴有一定的傷害,但設身處地,我們可以理解也願意尊重;然而粗糙地把“九二共識”推向獨台,就是要逼迫台灣提早面對大陸定義的“一個中國”;如果台灣當局不願接受,豈不是反過來讓大陸當局面臨一大難題:不接受大陸定義的“一個中國”,是不是等於無限期拖延統一,是不是等於“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那麼,大陸當局是否就“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如果走到了這一步,是兩岸關係將不是從和平發展階段提前進入和平統一階段,而極可能是面臨兵戎相見的悲劇。
社論稱,台灣是一個民主但分歧的社會,有人主張獨立,也有人希望統一,但只要兩岸保持開放的關係,文化的力量自然會扣緊兩岸人心,統一的環境就日臻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