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對華構C形包圍 “亞洲版北約”正在形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4 09:19:24  


 
  高層互訪可化解分歧

  陶文釗指出:“很多人喜歡使用的‘遏制’描述對華政策,實際上這有濃厚的冷戰色彩,我個人認為美國對華政策用‘防範、牽制與平衡’描述更恰當。”

  在他看來,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兩國關係的復雜性,但也必須同時看到中美相互依賴、相互需要、相互制約的事實。

  對於中美當前的緊張狀態,陶文釗研究員認為,經過一系列鬥爭後,中美最終會“相互妥協”,通過機制化的對話平台(如高層互訪、軍方交流、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化解或淡化分歧。

  對抗不符合真實現狀

  陶文釗指出,“妥協”本身就是中美外交的一種藝術,那些認為中美走向對抗,或走向“代理人戰爭”的看法過於悲觀,不符合中美關係的真實現狀。

  在談到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倪樂雄教授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兩手“遏制與接觸”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只是運用手段出現了“階段性變化”(如美國近期頻頻展示軍力),這種變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美國更大或更高利益的合作做鋪墊。

  歷史教訓

  大國應真正負責任 制止盟國輕舉妄動

  對於目前的“南北夾擊”態勢,倪樂雄認為,一連串事件的源頭,要追溯到韓朝突發的“天安”號事件。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儘管到底是誰導致了韓國護衛艦沉沒還存有爭議,但韓國卻認為找到了“元凶”,為了彰顯國威高調拉攏美國加入軍演。

  從歷史來看,一戰爆發前,奧匈皇太子菲迪南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被刺殺,然後事件失控最終演變為戰爭。

  雖然目前形勢不太可能引發戰爭,也不能完全類比,但有同盟關係的小國之間頻繁的偶然事件的失控,從敵對關係結構互動的性質看,與“菲迪南事件”類似。

  從歷史經驗看,大國若想真正負起和平的責任,應該警惕類似“天安”號事件失控的發生,必須設法制止結盟小國的“輕舉妄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