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舟曲未來重建選址遭遇困惑與無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0 15:33:23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舟曲災區恢復重建規劃工作組日前已經成立。提前著手進行受災群眾永久居住地的選址,是災後重建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新華社報道,該社記者為此採訪了當地官員、百姓及相關專家學者,並結合實地考察,發現舟曲未來重建選址正遭遇困惑與無奈。

  縣城空地所剩無幾、泥石流災害隱患未消、未來建築和人口規模繼續膨脹……原地重建困難重重;然而,異地重建也將面臨縣內選址困難、搬遷成本高、一些受災群眾不樂意等問題。

  站在舟曲縣政府大樓10層的露台俯瞰全縣,沿白龍江兩岸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各式建築。在這個狹長的縣城裡,幾乎看不到多少空地,很多救災帳篷都搭建在樓頂或山坡上。

  “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舟曲縣城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卻集中了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4.7萬人,人口密度極大,城區發展的空間徹底沒有了。”舟曲縣委書記範武德說。

  如果在原址上進行重建,舟曲未來仍將面臨人口、建築物過於稠密的老問題,而這也是本次災害傷亡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隱患仍未消除,也是原地重建將面臨的困難之一。

  “自1823年至今的187年間,三眼峪溝先後發生12次較大規模泥石流,並對縣城造成危害,小規模的泥石流大約每三四年發生一次。”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告訴記者。

  國土資源部的排查顯示,舟曲縣城及周邊共查出重點地質災害隱患18處,其中崩塌2處、滑坡7處、泥石流溝9條,威脅著舟曲縣城及周邊地區28585人的安全。

  16日,舟曲縣發出通知,對三眼峪溝、羅家峪溝等洪水泥石流侵害的土地依法緊急徵用,用於防洪工程設施建設。而這將進一步壓縮未來原地重建可徵用的土地規模。

  範武德認為,舟曲縣城地方狹小,沒有什麼空間,重建必須要分流人員,縮小縣城規模,把學校、衛生、疾控等服務設施向鄰近安全地帶分流,少數居民也要分流出去,騰出的空間用於治理泥石流災害,進行生態建設。

  如果選擇異地重建,縣域內空地不多、財力不足、一些群眾不樂意等問題又令人為難。

  舟曲縣是全國自然災害頻發縣,在這個“八山一水一分田”“七分石頭三分土”的地方,要想再找到一塊足夠大的空地安置受災群眾,談何容易。

  舟曲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區,境內山高、谷深、坡陡、土薄、水土流失嚴重,自古以來災害頻發,全縣85%以上的村組地處自然條件十分嚴酷的高山地區,基本不適宜人類生存。

  即使能在縣內找到一塊適合人居住的空地,新城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將是一項巨大工程。自來水、電、通信、有線電視、中小學校、醫院……這些配套工程均需從頭建設,花費巨大,而這將給舟曲這個貧困縣提出一個巨大難題。

  舟曲縣是國家級扶貧重點縣、甘肅省經濟總量排名末尾縣以及甘肅省財政自給率最低縣。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8億元,本級財政收入僅1815萬元。縣貧民窮問題十分突出,正常運轉完全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省級補助維持。

  而受災群眾出於對家鄉的留戀,也捨不得離開現在的舟曲縣城。

  “我還是希望能在老地方建新房。”在泥石流災害中失去了17位親人的月圓村村民何新林對記者說。

  今年25歲、災後被緊急任命為月圓村黨支部書記的尚方方也表示,排洪溝建好後,還是希望回到月圓村生活。“即使剩下的地方不多,不能再建大規模的泥房,我也想住回來,哪怕只是擠在一個小區裡。”

  “不管如何重建,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安全性、生態性、民生性三個原則。”範武德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國家相關部委和甘肅省等方面正在論證重建規劃,目前還沒有明確方案。

  舟曲縣人武部政委餘靜忠認為,在像舟曲這樣一個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比較頻繁的地方,城區建設首先要搞好防洪等基礎設施,完善防範自然災難的能力,其次才是如何讓群眾安居樂業的住宅等建設。說到底,災區的重建首先需要的是科學規劃。如果僅僅是將推倒的房子重新建起來,那麼再發生大的災難時,群眾仍然是無路可逃。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地質災害防治是恢復重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規劃要考慮區域地質災害情況,儘量選擇穩定、安全的區域,避開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侵襲的區域。另一方面,建設過程中要及時採取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加強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相關專題: 甘肅突發泥石流 全國哀悼舟曲遇難同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