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李鴻章為何被各種政治勢力都當成香餑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8 09:33:47  


李鴻章
  東山再起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協助光緒皇帝發動的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鐵血鎮壓下灰飛煙滅,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遠走海外,一批支持維新派的官員受到嚴懲。少為人知的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雖然並非維新派,但其實對維新派的主張非常認同。雖然李鴻章在戊戌政治風雲中能自保平安,但他的觀點、態度悉為慈禧所知,戊戌政變後他自然不可能再獲重用。不僅如此,他還受到變相懲罰。

  黃河自古以來就水患不斷,地處下游的山東更是深受其害,河道時常決口。1898年夏秋,山東黃河再次決口,數十縣被淹,受難鄉民無數,甚至浮屍蔽水。這時,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實齡已七十有五的李鴻章前往山東履勘山東河工。派李前往任此苦差,慈禧當有自己的考慮:一是自己通過政變重新訓政,想以派如此重臣前往災區,顯示自己對災情的重視、對災民的關心,以收買民心,穩定局面;二是李鴻章畢竟同情維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彈劾,借此變相懲罰李。

  此時已是初冬,而當李鴻章到山東時將是隆冬季節,對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來說,確實難以忍受,所以李鴻章在萬般無奈中,上折請求慈禧太后另選他人,但未被慈禧批准。11月30日,李鴻章一行離開北京,他特邀比利時工程師盧法爾(Armand Rouffart)隨行。12月11日,他們到達濟南。李鴻章接受盧法爾的建議,決定採取近代西方科學方法,首先測繪全河情形,研究沙從何處而生,水由何處而減,探尋根治辦法。在有些地段,他還親率盧法爾及一些官員一同勘測。1899年3月31日,李鴻章返京複命,距他出京正好四個月。在這四個月中,他不顧隆冬嚴寒,不辭勞苦,馳驅兩千里,認真查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拿出了治本、治標兩套辦法,確比許多敷衍塞責、貪圖享受甚至以河務謀私利的官員強不少。

  不過,李鴻章關於治河的意見卻未受到朝廷重視,許多具體建議都被朝廷和有關部門以種種理由推托、否決。李鴻章對此憂心忡忡,生怕水旱之災會激起民變。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擔心地說:“滄海橫流之受,不得謂一隅為災,不關全局也。”

  從山東勘河回到北京後,李鴻章仍然未受重用,閑居了八個月後卻突然時來運轉,東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從勘河到督粵,這種官運的大伏大起看似命運捉弄,其實是李鴻章一直耐心等待、不斷窺測方向、最後果斷行動的結果。

  原來,雖然慈禧已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起來,但光緒皇帝活著對慈禧和守舊派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慈禧曾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謀害光緒。但此時的中國已是“半殖民地”社會,慈禧不能不先試探各國對此的態度。沒想到各國紛表反對,甚至表示要派醫生到宮中查看光緒皇帝究竟是否確實病重。而且,國內亦輿論嘩然,尤其各地紳商紛紛發電,有時甚至數萬人聯名,要求慈禧歸政,確保光緒平安。面對強大反對,慈禧只得打消謀害光緒的主意。但她又於心不甘,打算 “廢掉”光緒,另立新帝。但這廢立之事仍需試探外國的態度,而慈禧等守舊派與洋人交惡,無從打探,於是與李鴻章私交不錯的榮祿便走訪李鴻章,請李打聽外國人的態度。李鴻章認為自己東山再起、重獲大權的機會終於來臨,便不失時機回答說,這是內政,如果先詢問外國人的態度有失國體,但如果派我到外地當總督,外國使節必來祝賀,這時可順便探問外國態度而又不失國體。除了想重掌大權外,李鴻章提出外放當總督的另一個考慮是遠離京城,以避開廢立這一至為敏感甚至有關身家性命的宮廷權力之爭。榮祿為李之說法所動,所以幾天後李鴻章就被任命為兩廣總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