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2 00:22:36  


“哈日”,是台灣青少年的文化時尚。
  中評社╱題: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作者:賴奕佑(台灣),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生

  ‧如果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與親日、媚日的行為是來自於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的話,那麼這樣的觀點就無法解釋在台灣未受殖民統治經驗的外省族群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高過本省族群的比例。

  ‧台灣與韓國在對日情感的變化發展上,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戰後的台灣存在著複雜的族群關係。

  ‧戰後台灣在被殖民化式的統治中,以及被視為日本共犯的歧視中,台灣人所產生心理上的幻滅,使得台灣人在戰後將過去殖民者日本視為“惡”的這種想法,也因而逐漸轉變成為一種與外省人區別的象徵。

  ‧在冷戰結構下,台灣不只依賴與日本及美國的政治、軍事關係,在經濟上更是成為相互依賴的依存關係。這種政治、經濟關係的建立才能重新催化台灣對日本記憶的重新解讀。

  ‧對於台灣與日本的關係,今日台灣人重視的是與日本漁權的談判、釣魚島的歸屬問題;而不是歷史教科書的爭議、或是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

  近年來有些報導評論台灣人由於受過日本人半世紀的統治,使得台灣人在精神上受到日本人的閹割,產生一種台灣人親日、媚日現狀的邏輯思考。這不只是一種成見,也是一種誤解。相關的文章從相同的角度評論同樣受到日本人統治的韓國,認為韓國人雖然同樣受過日本人的統治,但是卻以這段歷史為恥;而相較於此的台灣人,卻對日充滿懷念之情,將日本人對台灣的建設視為“德政”。相關批評多是忽略到台灣與韓國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的歷史發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一味地視台灣人對於日本的觀感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上,其實是過於簡單的解釋了問題的本質。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有時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到問題的本質,進而能夠更瞭解到歷史帶來的教訓是為了不要再重演相同的錯誤與遺憾。

  當論述台灣人的對日情感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台灣曾經受過日本統治。這中間有一個現象卻不被重視,就是1945年戰後的台灣人口約有600萬人,但是1949後隨著國民黨政府的遷移台灣,帶來一百多萬人口,這些新加入到台灣的人口並未有受過日本殖民的經驗,他們的對日情感更不會是受過日本統治所遺留下的身體記憶。其次,原本在台灣的600萬人中,內部也分閩南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等族群,這三個族群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其本身所接受到的殖民政策也並不相同,這也使得如果以單一角度論述台灣的對日觀感,也就不免產生過於偏頗的標籤。

  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台灣人對日情感

  首先,一般看法認為台灣的日本情結始自日本殖民時所推動的皇民化運動,但是這首先要注意到一些歷史事實。首先是台灣雖然自1895年就割讓給日本,但是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卻是從1936年年底才開始,終於1945年日本戰敗。也就是認為日本統治台灣最後八年的歷史記憶,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幾年中,台灣人民對日本殖民者的負面歷史記憶。根據1942年的調查,當時台灣人中屬於“國語(日語)常用家庭”的人口也只佔了台灣人口約百分之一的比例,其中又能夠改日本姓名的比例則更少,由這比例來看,皇民化運動的成效並沒有想像中的成功。[注1]可見得即使是在日本統治的最後八年,雖然擴大了日語的推廣,但是以運動本質來說,卻沒有成功改變台灣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負面經歷。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撤退到台灣時,帶來台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約有一百多萬的人口,而這些新加入的台灣外省人口,相對於原來的台灣本省人而言,他們是屬於中日戰爭中的勝利者,自然更無法以受過日本皇民化的餘毒,從而建立起對日本的情感。

  其次,則是認為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接受日語教育,對於日語有親切感,這也使得台灣人有傾向於日本的跡象。根據日本總督府文教局的統計,1932年台灣的日語普及程度僅約23%,到了1937年達38%,1938年到達50%,1942年更達到59%,[注2]一般歷史學者認為在短短四年間,日語在台灣的普及率能夠大增的原因,除了日本皇民化運動有相當大的影響之外,其中也是當時日本總督府的官員為了向日本天皇報告“成效”,而有誇大之嫌。只是這項表面數字只能代表當時台灣的官方語言是日語,但並沒有辦法說明日語已經成為台灣人的生活語言。根據當時在台日本人的回憶,他們認為只有在學校跟公家機關才會認為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一旦走出這兩個地方,他們根本無法瞭解台灣人彼此之間的談話內容是甚麼,他們彷佛置身於異國之中。可以思考的是,當日本戰敗後,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數十年,都沒有辦法根除台灣本省人生活上使用方言,更何況當時日本處於窮途末路之下的皇民化運動,能夠藉由日語的推廣建立起今日台灣人的對日情感。

  第三個看法則是認為過去台灣人的對日情感始於日本的皇民化運動,而今日台灣人的對日情感,則是由於成長中受到父母的影響,才建立起今日台灣人的對日情感。但是值得瞭解的是,今日60歲以下的台灣人是出生於戰後,並未受過日本教育,也沒有被日本殖民過的經驗。反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更多是日本對華侵略、中日戰爭中的血淚歷史,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之下,自然難以界定今日台灣人的對日情結是來自於父母的多一些,還是來自於學校歷史教育的多一些。根據2010年3月發表的“台灣民眾對日本觀感之研究”中的調查中,台灣民眾對日本感到親近的比例達62%,感到不親近的有13%;其中對日本感到親近的比例中,年輕人與高學歷的部分佔明顯多數。其中在65到80歲間經歷過日本殖民過的台灣人對於日本感到親近的不到六成(58%),但是在20到29歲的年輕一代則有七成(72%),從這數字可以知道建立起今日台灣人對日本的觀感不是來自於受過殖民統治的父母。此外,根據這項調查中台灣人對日本的認識來自於家人、親戚的僅佔6%,來自於學校教育的更只佔1%。[注3]

  如果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與親日、媚日的行為是來自於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的話,那麼這樣的觀點就無法解釋在台灣未受殖民統治經驗的外省族群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高過本省族群的比例。[注4]這樣看來,可以知道台灣人對於被日本殖民的經驗與現今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自然就更無法解釋台灣人的中華民族精神是被日本的皇民化運動給閹割的說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台灣的歷史上確實有過一段時間是被日本所統治,以及台灣民眾對日本保持友好態度的現狀,只是如果過度解釋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自然就難以認識今日台灣人是如何重建對日本的觀感。而回顧這一段皇民化運動時,其實內容也不過就是在不相信台灣人的前提下,要求台灣人為日本賣命。

  戰後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回歸歷史的本質,只是為了避免形成歷史的盲點。要瞭解到戰後台灣對日本觀感的發展變化,就必須先要瞭解到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1992年1月,美國與俄羅斯的學者在莫斯科舉行了一次會議,原本演講台上的列寧塑像被俄羅斯的國旗取而代之,可是卻被美國人發現,這面俄羅斯國旗竟被掛反了。這被掛反的國旗只是一個變化所顯示的跡象,代表著認同的標誌產生了劇烈的變化。[注5]令人深思的是在關於1945年時,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時,有一張歷史照片常常被人們引用。在這張照片中,原本是要用來紀念台灣人民終於脫離日本的統治,迎接祖國的來到,但是照片中的國旗卻有著相同的命運,也是出現一幅被掛反的國旗。一個發生在冷戰後的俄羅斯,另一個發生在剛剛被國民黨政府接收的台灣,兩則故事代表著相同變化所顯示的徵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