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特稿:深圳要當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先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7 09:17:07  


  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從建立“三來一補”工廠步入國際分工的最下游,到逐步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深圳特區在30年裡實現了華麗轉身。

  新華社刊發特稿指出,如果說過去30年深圳在國際經濟中的角色主要是學習者和參與者,那麼未來則要轉向爭取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佔據全球化市場中配置資源、集聚資本、匯集人才和信息的“高地”。

  從學習香港經驗到吸收全球“養分”

  1979年,從小漁村起步的深圳GDP僅為1.96億元,成立特區30年後超過8200億元,年均增長25.8%,堪稱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員吳弈新表示,深圳特區創造的奇跡,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大膽吸收借鑒了當今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成功利用了資本主義經濟中有效的科學管理經驗。

  設立深圳特區的首要任務,是為中國發展商品經濟“探路”。在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資本主義市場機製成熟、與深圳同根同源的香港,天然地成為“啟蒙老師”。

  現任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梁振英,從1978年起與其他香港專業人士一起,連續多年免費為深圳特區的“拓荒者”們介紹香港及西方經濟法律制度的正反兩面經驗,並直接參與蛇口工業區和深圳的城市規劃。他認為,深圳之所以迅速崛起,在於能衝破各種枷鎖和僵化的思想,敢問、敢想、敢學、敢做。

  在用工制度中率先打破“鐵飯碗”、確立勞動合同制和配套制度開始,首次採用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落下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成立內地第一家證券公司等一系列新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均由深圳創造。

  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使深圳成為吸引國際資本、人才、技術和跨國企業的“強磁場”。截至2010年6月底,深圳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5億美元,排名世界500強的企業已有160多家在深圳落戶,300多家跨國公司在深圳設有採購機構。

  從承接低端產業轉移到搶佔國際產業制高點

  在最新公佈的《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上,深圳華為公司以年銷售額218.21億美元排名397位。該公司共加入123個國際標準組織,提交提案累計超過18000件,成為中國企業爭奪國際產業標準話語權的代表。

  而30年前,深圳誕生新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工廠的時候,才是剛剛加入全球產業鏈的最底端。深圳特區成立之初,瞄準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招商引資,大批港資、台資、日資等企業紛紛投資建廠,迎來加工貿易發展的“黃金十年”。

  在30年的時間裡,深圳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嬗變。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文化產業等支柱產業,已經不同程度的走向國際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

  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850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6%;國際專利申請量達3800件,佔全國47%,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深圳企業參與制訂、修訂國際標準62項,逐步開始擺脫受制於人的窘境。

  深圳正在成為國際高新技術、金融、文化創意領域備受矚目的中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已在深圳連續舉辦11屆,最近的一屆有20多個外國政府組團參加,全球十大證券交易所中有一半參展高交會;倫敦金融城於2009年9月和2010年3月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深圳金融中心分別位列第五位和第九位,躋身全球金融中心十強;2008年底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成為國內首個、全球第六個獲此殊榮的城市,2009年又榮獲“傑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

  向國際先進城市叫板打造“世界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已成為世界上國際交往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深圳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員53.5萬人次,佔全國一半以上;深圳集裝箱年吐量穩居全球第四,掛靠深圳港的國際班輪航線已超過200條,全面覆蓋世界主要港口。

  以深圳為“試驗田”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區也將肩負起新的使命。無論是2008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還是2009年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珠三角規劃綱要》,均對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新的要求。

  8月26日,深圳特區30歲生日的當天,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廣東和深圳利用前海粵港合作平台,建成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這被看做是深圳新騰飛的重大機遇。

  深圳無疑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國際社會,充當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先鋒。2009年以來,深圳大手筆佈局高端產業,相繼出台了新能源、生物醫藥、網際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和政策,計劃到2015年建成世界知名、國內領先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新能源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而杜邦太陽能非晶硅薄膜電池、比亞迪電動車等世界領先技術,已經在昭示著深圳的宏大未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