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民進黨如何重建社會信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2 10:33:12  


民進黨向來不缺乏務實言論,也不是沒有務實的政治人物,民進黨所缺乏的是務實政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中評社台北10月2日電/近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與記者茶敘時表示:“執政不必然是一個指標,我們要問的是民進黨可以為社會帶來多少信心,如果社會對我們信心不足,就算執政也會是個大問題。”旺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相較於一些綠營人士認為民進黨形勢一片大好,甚至戲稱五都和“總統”選舉會“坐五望六”,蔡主席的話誠懇而清醒,值得肯定。

  在同一場茶敘中,蔡主席還提到,她本人如果沒有投入此次市長選舉,或許能擁有更多時間處理黨務改革、十年政綱等議題。看來,蔡主席多少認為“黨務改革”和“十年政綱”牽涉到民進黨的長遠利益,關係到“社會信心”的重建。可惜的是,蔡主席畢竟沒說清楚,民進黨存在哪些讓社會對該黨缺乏信心的問題,以及又該如何來改變民進黨,進而改變社會認知。

  社評說,民進黨一直是個充滿矛盾的組織,比起國民黨,它似乎有更清晰的政治理念,和本土的公民運動有更多連結,較能掌握台灣社會的脈動,也吸引眾多中生代、新生代的支持與投入,多年以來,民進黨若干地方首長的政績,也為輿論所推許。但另一方面,曾以清廉、反金權口號上台的民進黨,在執政之後的墮落也是人所共見,而該黨內部的派系惡鬥、權錢交易和基層組織的劣化,以及對外政治鬥爭的不擇手段、慣走偏鋒,頻繁操弄族群與仇中情緒,更是積年累月難以革除的弊害。

  但民進黨在爭取社會信任上最大的罩門始終是兩岸政策,是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務實性、穩定性和前瞻性的欠缺。

  在務實性方面,其實無須我們多加評論闡述,日前,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羅致政教授以“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身分,接受《中國評論》月刊記者專訪時所說的一段話,已清楚的點出問題癥結所在。羅教授指出,“從目前的局勢來看,馬英九上台之後的兩岸局勢已有很大的變化”,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已經崛起,中國力量在區域和全球的影響日益增加,這些都是民進黨需要務實面對的問題”。羅教授還點出,“很多內部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的信心低於國民黨”。

  羅致政長期政治色彩接近深綠,是獨派社團的要角,他的這番話既說到要害,似乎也反映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展現務實取向的可能性。

  然而,我們卻也不敢過於樂觀,原因在於民進黨向來不缺乏務實言論,也不是沒有務實的政治人物,民進黨所缺乏的是務實政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政治固然講究權變,也要與時俱進,但若總是“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相互抗拮,又怎能讓社會信任?所以,對民進黨來說,關鍵不在說或寫了什麼,而在於黨領導層能否擺脫過激媒體的牽制,若干社團的挾持,以及動輒以賣台標籤進行黨內鬥爭的惡習。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必須證明,該黨願意也能夠不再因為短期政治利害與權力思考,致使兩岸政策不斷擺盪。

  社評說,我們還要提醒民進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但得來不易,也有瞬間倒退的危險,一個有前瞻性、大格局的政黨應該認識到,台灣越是陷入統獨爭議,過激獨派和仇中聲浪越是高漲,越是會刺激大陸鷹派抬頭,限縮大陸當局對台彈性務實政策的空間,終究會對台灣不利。有這種認識,並從此出發考慮兩岸政策,方是真正的“愛台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