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興辦私立大學須三思而行
--訪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30 00:19:01  


珠海特區的聯合國際學院
 
  與內地合辦或獨立辦學對香港高等教育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劉迺強:香港不少大學都在深圳或者上海等地設立分校或者研究點,甚至港大在深圳設立的還不僅僅是分校,而是有些港生需要過去深圳上課的科系。如果照著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會出現甚麼狀況?

  吳清輝:如果港大真的能夠做到自己的學生也過去深圳上課的話,這個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的話,就真的是兩個校園在互動。目前我們自己還做不到。

  我們浸會大學也有設想,就是到2012年,浸會大學要求所有學生,至少要有一個學期離開本地校園,可以到美國或者英國,當然也可能到聯合國際學院去。未來可能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將會有部分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會到聯合國際學院學習一個學期。如果港大現在已經可以讓學生到深圳,當然是一個很不容易做到的安排。

  港大的校園畢竟是有限的,深圳的校園可能會很大,一些學科可以在深圳建立起來,利用土地實現很好的互補。關鍵是,能否說服學生過去上課。

  我個人認為這種狀況如果成為一種趨勢,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不論到內地合作辦學還是獨立辦學,畢竟是將香港的教育延伸到內地去。就目前來講,這樣辦學很可能招到非常優秀的學生,對香港會產生很好的互補作用,出現良性的互動。長遠來講,會使香港教育鏈條影響的群體增加很多,而目前僅僅是影響香港學生。如果將來影響的是內地優秀的學生,香港這些大學的影響將不可同日而語。這種規模的擴大與優秀學生的吸收,將會掉過頭來支持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

  台灣應該客觀地承認大陸學歷相互吸收學生有利加深瞭解

  劉迺強:現在台灣正在開放大陸學生前去讀書,這樣會對兩岸四地的教育互動,產生甚麼樣的影響。香港在這個方面,有沒有隱憂?

  吳清輝:台灣的大學如果向中國大陸的學生招手,而同時又有一些大陸學生過去讀書,這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無論對推動兩岸的良性互動,還是增進兩岸的互相瞭解,都會產生很好的作用。

  據我瞭解,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有很多來自台灣的學生。問題在於,現在台灣還是採取一種很鴕鳥化的政策,拼命地表示不承認大陸的學位,搞一些小動作。如果台灣能夠敞開懷抱,讓那些到大陸念書的學生回到台灣能夠受到承認,其實對兩岸的互動更好。

  台大、台灣清華、台灣交大都是很不錯的大學,對大陸的學生肯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中國這麼大,這麼多適齡學生,肯定還是有很多學生願意嘗試不同的學習經驗,因此不會從香港吸引走很多學生,也不會對香港吸引內地學生影響太大。

  進一步說,台灣的大學要想到大陸落地辦學,可能比香港的大學進入內地,難度要高一些。不僅政府層面會有很多問題,就是教學方式上,吸引力似乎也不如香港的大學有優勢。比如,我們聯合國際學院採用的是英語教學,這個當時我們也是下了大決心做的,而且做起來並不容易。如果沒有英語教學,能不能像現在這樣吸引學生?我不好說。如果教學方式上沒有特殊之處,就要在科研等方面爭破頭。雖然說強化科研也是一條路,但是恐怕這個路比較難走。

  內地的大學現在也出現了優勝劣汰的狀況,如果你在大陸的學校排名屬於前面一類,生源是不用愁的。

  為理想而去摸著石頭過河既有痛苦教訓也有興奮經驗

  劉迺強:可否談談您到內地辦學的經驗與教訓。

  吳清輝,哈,這個問題可是會產生很多酸甜苦辣的。

  這麼說吧,我們在進去珠海之前,也是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的。就如同鄧公當年所說:“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看。既有令人痛苦的教訓,也有令人興奮的經驗。雖然都是中國人,但是香港畢竟和內地在做事的方式、原則等方面,還是頗有差異。

  我算是對中國內地很熟悉的了,可是真正到了操作的層面,遇到的問題還真不少。每一步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清楚內地的規矩,就可能給你拖很久。我們浸會大學當時也不是撥出很多資源,當時貸款一億五千萬,校舍就用了一億三千萬,剩下兩千萬作為最初的啟動資金。這麼少的錢要辦一所大學,你想不辛苦,是很難的。

  當時並沒有內地與香港合辦大學的條例,只有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但是同時又說我們香港不是“外”,因此只能用這個現有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作為參考。你可以想像,參考的詮釋,可以是很寬泛的。我想,國家教育部也是想看看先行先試的效果。唯其如此,內地很多部門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和北師大之間的合作辦學個案,常常弄不清楚應該用哪個條例來處理。

  我並不是抱怨,因為這條路是我們自己要走的,而且當時這個辦學方式對內地和香港都是沒有經驗的,大家都在摸索。我們是為著理想去辦學,有困難也有理想支撐。

  可以說,當時全中國都不知道國際學院是個甚麼東西,內地當時對香港浸會大學也不是很熟悉。雖然知道北師大的名字,但是學生最終又拿的是香港的學位,這就出現了無窮多的問號。為甚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順利吸引到了第一批的學生呢?就是因為中國內地不少的家長,知道他們的孩子不太適應或者說不太喜歡傳統的大學,因此希望尋找一個代替品。當然他們可以選擇出國念大學,但是出國除了費用的問題外,還有父母不放心的問題。所以一看到我們的聯合國際學院是英語教學,畢業後拿的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學位,就感到好奇,就希望試一試。

  招生第一年做得很辛苦,但是也可以成為奇跡的一年。跟著第二年,一下子就有很多人知道了,很多學生報名。第一年我們招的只有不到三百人,主要是試試水溫;第二年,我們就一下子上升到招收一千名學生。現在是維持在每年一千。

  最初因為我們是“私立”的大學,學費在當時的內地又這麼高,所以國家先是把我們放在三本的級別上。儘管如此,第一、第二年招收的學生,有些還是很出色,等於證明了我們的教學附加值比較高。辦了兩年之後我們決定升級,最少想升到二本。跟教育部提出後,教育部很支持,說聯合國際學院現在想升一本都可以,知道我們辦得不錯。不過從生源考慮,一下子從三本跳到一本,會有風險,因此評估之後,我們確認升到二本做兩年。然後是除了廣東省,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都是一本內招生。

  廣東省希望我們多招收本地生,今年所有廣東省被聯合國際學院錄取的學生,都是第一志願。雖然學院是二本,但是最低分數已經超越了二本,所以沒有把剛剛達到二本分數內的學生招收進來。我們也招收了不少廣東省外的學生,生源的充足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我們目前採取博雅教育,強調人文關懷,不是像浸會大學那樣重視科研。在管理上也採取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模式,讓每個教授都要參加一些委員會,都有一些行政責任。內地很多大學的教授都是不用坐班的,但是我們學院要求必須坐班。這個分別是很大的,在我們學院,學生在上班時間很容易找到老師。我不是要評論大陸的大學制度安排,只是說我們學院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採用英語教學,國際化的程度比較高,外籍教師的比例比香港浸會大學還要高。很明顯的,“老外”在聯合國際學院也不像在其他大學被稱為“外教”,而是被自然地視為學校的一分子,也要開會,也要參與決定。在內地很多大學,“外教”的工作就是教書,其他的活動如校務和管理一般不參加,是被當作客人。但是在我們學院,外籍教師與其他教師一樣,參與各個層面的運作。基本上,我們用“教授治校”的概念來運營聯合國際學院,一定程度上,會給內地學生新鮮的感覺。

  整體來說,到內地聯合辦學的經驗,還是令人滿意的。但是由於校園不夠大,目前我們在學生總量控制在4200人之說。我們需要達到一個經濟規模,還是希望能略為擴大。珠海市政府很積極地表示要支持我們,看看他們能不能提供多一點土地給我們。另一方面,香港浸會大學和聯合國際學院,都希望在未來的時間,為珠海市以及廣東省多做一些貢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0月號,總第15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