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熊貓栖息地危機警示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9 09:45:51  


《金融時報》警告,失去野生大熊貓,現代中國將失去自己的身份認同。
  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9月30日載文《大熊貓的黑與白》,原文如下:

  在中國西部與青藏高原相連、綿延起伏的山脈之間,有一個名叫寶興的小縣城。采礦業主導著這裡的日常生活。銹跡斑駁的大卡車運送著從剛剛從周圍山上開採出的體積龐大的天然大理石。路邊的加工廠將大理石切割成精美的台面,最終這些台面將用於遠方的名牌廚房。到處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色粉塵,包括寬闊的寶興河。這條河流帶著這些粉塵,穿越一個又一個水電大壩,最終匯入長江。

  在經濟迅猛發展已持續數十年的中國,這般狂熱的工業化勢頭隨處可見。但寶興值得特別關注,因為這座小城上方陡峭的竹林坡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熊貓栖息地的一部分。路邊手工藝人反映了這一點,他們用小塊大理石雕刻成熊貓石像。寶興展現出中國的兩面:一方面決心從大自然汲取財富,另一方面執意保護環境,即便以犧牲發展為代價。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上世紀50年代成為中國“國寶”。它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向我們講述了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1935年6月,躲避國民黨圍剿的中國紅軍,穿過寶興縣,繼續長征。這場耗時一年、行程達6000英里的苦難歷程只有少數人生還。毛澤東就是其中之一,他領導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了政權。 不到十年後,大熊貓就逐漸成為中國的使者。它擔當這個角色可謂完美:稀有、漂亮,而且對毛澤東來說重要的一點是,它身上沒有任何和皇權有關的包袱。

  文化大革命期間,以大熊貓為主題的繪畫不僅得到接受,還得到了積極的鼓勵。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熊貓黑白相間的可愛形態已成為中國的象徵。更妙的是,西方世界對這一物種越來越著迷,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在寶興周邊發現的大熊貓。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神父(Père Armand David)在寶興發現了大熊貓標本,為這一物種的正式科學描述提供了基礎。1936年,美國時尚設計師露絲•哈克內斯(Ruth Harkness)首次將一只活體大熊貓帶出了中國,給它起名“蘇琳”(Su-Lin,音譯)。這只3磅重的熊貓幼崽很快贏得了西方世界的芳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