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面未富先老難題 全面統籌應對人口老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1 09:21:53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從10月1日起,上海市開始實施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延遲年齡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這似可視為中國城市應對老齡化問題的一種舉措。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在發佈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中透露,2011年以後的30年裡,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50年,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面對“未富先老”社會難題 

  日本《追求》雙周刊近日稱,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個步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面臨著“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問題。 

  北京市老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從1990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將達到350萬人,到2050年,將上升到650萬;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預測,上海市老齡化高峰將出現在21世紀30年代,將在500萬以上;天津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僅次於北京、上海,據預測,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73萬,2030年達到330萬。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數據預測,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達到12%,2011年以後的30年裡,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年均增長16.55%,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達28%左右。 

  “人口紅利”帶來挑戰與機遇 

  中國社科院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人口紅利”製造了中國奇跡。最近30年來,中國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價勞動力大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6.8%。報告還顯示,中國正在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時代轉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張建明坦言,中國“人口紅利”10年後進入“關窗期”。我國大中城市將面臨著老年人口數量劇增、年輕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撫養率比例增加、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等一系列問題,亟待採取有效措施,保持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人口紅利在中國發展作用中的日趨消失,有關專家則認為這也可能為中國提供一個實現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長的契機。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傅勇認為,老齡化迫使我們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現收現付養老保障制度向完全個人積累制度過渡。為了支撐這個過渡,需要把農村轉移勞動力納入新的保障體系,提高當前保障基金的繳費水平,這無疑為政策變遷提供了激勵。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所長蔡昉說,人口紅利終究是要消失的,現在最發達的國家已經沒有我們所討論的人口紅利。人口紅利的消失其實是好事,經濟增長的源泉不應僅依靠人口紅利。 

  全面統籌應對人口老齡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曉初近日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關注老齡化問題,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應有的各種權益。在養老保險方面,快速推進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同時,在全國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為農業人口提供社會化的養老保險,今年將繼續擴大試點的範圍。 
  
  以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為目標,加快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目前我國已有28個省份建立省級統籌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也頒布了《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 
  
  我國積極倡導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化、社會化、多層次的老齡產業和老齡服務業的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共同發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力量興辦,企業或機構按市場化的要求自主管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據南開大學的李建民教授預測,目前我國老年人的消費總需求約為1萬億元,2050年左右,我國老齡市場的消費需求將達到5萬億元。 

  為了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政府正在制訂養老保險法、醫療保險法、社會救濟法、家庭贍養法、社會服務法、老人住宅法和老年人福利法等專項涉老法律、法規。提高退休年齡,以降低老年人口贍養率、減輕養老金發放壓力的思路,最近也被一些人提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