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戰略圍堵只是“草籬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1 00:17:18  


美國在中國周邊打造的戰略“籬笆”,核心部分是美依托中國周邊軍事基地建立的龐大軍事機器。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國防大學學者仇昊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指出,近期來,美國加大對我周邊事務的介入力度。從結構上看,美國在我周邊打造的戰略“籬笆”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核心部分是美依托我周邊軍事基地建立的龐大軍事機器;骨幹部分是以日、韓等傳統盟國為基礎的軍事同盟;外圍部分是美國正在拉攏的夥伴國,可能包括不斷與美國接近關係的印度、越南等與我存在爭端的周邊國家。

  總的來看,這種“合縱”式的“圍堵”模式是導致我地緣戰略形勢不利的主要因素。初看起來,這種多層模式是防範和遏制中國的“完美”模式。然而,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美國這種做法雖有一定的戰略基礎,也有其無法回避的弱點。只要我們戰略運用得當,美國利用周邊國家對我實施牽制的圖謀就會受到限制。

  首先,以周邊大國為基礎打造的軍事同盟適用於對抗進攻型的大國,不適用於防禦型的大國。軍事同盟的基礎是共同的戰略利益。儘管中日韓三國相互之間由於領土和海洋權益、歷史問題不乏激烈爭吵,而實際上,對於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日益重要的東亞國家而言,保持東北亞地區的現狀、維護東亞地區穩定才是其最大的戰略利益。這一點對於中國重要,對於日、韓兩國更加重要。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國內資源所限,日韓兩國規避風險的能力遠低於中國,其繁榮發展乃至生存嚴重依賴於地區的穩定,這意味著只要自身生存不面臨嚴峻威脅,日、韓兩國就不會為美國火中取栗而承受戰略風險。

  其次,以挑撥周邊國家關係為手段的戰略牽制,受限於暫時的共同利益,難以實現真正的牽制。誰都知道,美國的外交政策永遠以戰略利益為基礎,符合其戰略利益的國家就是夥伴,觸犯其戰略利益的國家就是對手。美國在冷戰前後對中國判若兩人的態度不僅讓中國記憶猶新,也不能不給為平衡中國而與美國接近的國家以警示。其實,從印度洋方向來看,美國和印度才是印度洋上兩個最大的莊家,中國只不過是有限的參與者。美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存在絕不僅僅是為了反恐,而印度對“全球性大國”的追逐也不僅限於滿足充當美國的追隨者。看看美國在中東和南亞的駐軍,我們就能發現,美國在海灣地區和阿富汗的龐大駐軍實際上恰好位於印度的兩個“腋窩”之下。印度的政治家們應該懂得,作為中美印三角關係中較弱的兩邊,維護中印之間的相對穩定、防止第三方從中漁利,對於兩國有多麼重要。至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他們既希望利用美國在本地區存在平衡中國,又希望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獲利,這取決於他們固有的兩面性,未來也必然會在這兩面中搖擺。況且,美越間存在歷史的傷疤,而越美之間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差距,越南既不大可能完全信任美國,也不大可能取得美國完全信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