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一定要給後山民眾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4 12:18:32  


蘇花公路112.8公里處一輛被砂石擊中的遊覽車,昨天被挖出後,車體支離破碎,顯示衝擊力道之大。
  中評社台北10月24日電/聯合報今天的社論說,梅姬颱風肆虐,較宜蘭大水災更讓人怵目驚心的是蘇花公路七處大坍方,至少五百公尺路基崩落太平洋,受困的四百餘旅客至今還有二十三人下落不明。這是蘇花公路通車近八十年最慘重的一次崩坍,由於此段地質條件仍在持續弱化,可預見下一次的崩坍會更嚴重,如何維持蘇花交通安全的問題已無可迴避。

  包括已經出局的蘇花高,或正在走環評程序的蘇花改,環保派、政客及在地人的正反意見,已經讓這個交通改善計劃的討論偏離了主題,一個本該理性思辯的討論變得煙霾蔽天。梅姬颱風摧枯拉朽地重創蘇花公路,應讓大家看清問題,重回理性討論。

  社論說,“給後山民眾一條平安回家的路”應是第一個不容挑戰的原則。沒有任何一個理由可以剝奪平安回家的權利,這是基本人權,亦是政府考慮蘇花交通必須持守的底線。另一個蘇花交通的著眼是遊憩,尤其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花蓮、太魯閣的年觀光客人數暴增一倍、超過一百萬人次以上,這些陸客來去花蓮一定會走一趟蘇花,大幅提高的用路及安全需求,顯然不是現有的蘇花公路可以承擔。

  或謂到花蓮已經有北迴鐵路,阿福號的速度與服務品質有一定水準,應可替代蘇花改,不必再對已然脆弱的山體再炸再挖,開腸剖肚的修一條公路。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則是不瞭解公路與鐵路並不具替代性,只有互補性,因為公路具備了“門對門(Door to Door)”的優勢與便利,不是鐵路只能服務到車站所可比擬的,這也是西部都市帶高鐵通車後,高速公路輸運量仍不斷升高的原因。

  社論說,過去七年,蘇花公路發生總計兩百一十次的崩坍導致斷路,二○○七年最嚴重,一年就有九十餘次的崩坍斷路,動輒就是十天的封路搶修,讓回不回得了家得看老天臉色,也嚴重影響後山的觀光發展。

  根據過去的崩坍紀錄,克服蘇花公路的脆弱地質問題不若想像中的難,全長八十七點五公里的蘇花公路以和平為地質分界,前段蘇澳到和平確實地質結構相當不理想,近九成是屬弱岩性質的土壤性邊坡,只有一成出頭是片岩結構,這段近四十公里的路段地質破碎,岩石孔隙率大,透水性高,且多為不連續坡面的順向坡,受自然沖刷影響持續弱化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蘇澳進山十公里處起的連續十餘公里是最脆弱地質的路段,蘇花公路過去近九成的崩坍都集中在這個路段。

  和平至崇德的地質結構較堅實,多為大理石片岩,只有大清水段偶爾會有落石,但可以以預先清除浮石的刷坡作業減少落石發生,不會像蘇澳和平段的整段崩坍,路基消失,安全的問題相較要小些。

  確定須滿足後山行的需求及瞭解客觀地質條件後,蘇花交通廊道或許可分成任務各自獨立的兩條道路。一條是後山民眾安全回家的路,考慮的是安全、快捷,接近目前“交通部”蘇花改的構想;另一條是欣賞東亞第一臨海斷崖險峻景色的景觀道路,可以由目前的蘇花公路轉型,設觀景台、眺望點。兩條道路間可考慮橫向道路銜接,但任務各自獨立。

  正在環評程序的蘇花改,幾個替代的路廊選擇首要是考慮安全、地理景觀完整及避免生物棲地碎裂,施工法上則應避免過去開闢山區道路為節省經費的挖填方作法,埋下災變潛因,改以隧道、橋梁等對大地較不產生衝擊的工法。蘇花路段脆弱的地質路段不過是十餘公里,以目前的工程技術,克服不是問題。

  如果順利完成蘇花間新的道路建設,“安全回家的路”應可以全天候開放,但“景觀道路”在天氣異常或地震時仍應有封路機制,尤其蘇澳到和平間的弱岩性地質的大孔隙,最怕颱風以及強降雨,雨水滲入岩盤成為滑動媒介,大大增加坍滑可能,因此高風險時刻封路是基本動作。

  社論說,總之,蘇花交通的第一原則是:一定要給後山民眾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