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貪婪無比的日本製造商現在似乎準備把一個又一個產業拱手讓與饑渴的韓國和中國對手。曾幾何時,衣著光鮮的日本消費者乘坐包機,分赴曼哈頓和巴黎,盡情享受購物之旅。他們現在更常做的事情是,呆在家裡,為不確定的未來攢錢,抑或使用優衣庫(Uniqlo)這樣的折扣品牌創設節儉領域的新趨勢。
隨著這個依然富裕的國家的生活水平逐漸惡化,只了解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的年輕一代當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節儉方式。他們不願購買轎車和電視機等大件商品,選擇去美國留學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日本進取心的缺失在年輕人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缺乏老一輩人在寫字樓中夜以繼日工作的意願,這些年輕人常常被世人嘲諷為“草食動物”。他們甚至連好好談一場戀愛的意願也沒有,許多日本人半開玩笑地說,這正是日本出生率不斷下跌的原因所在。“日本人過去被稱為經濟動物,”化工巨頭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光夫大橋說。“但不知什麼時候,日本已經喪失了它的動物精神。”
當記者在數十次採訪中,問及採訪對象對於日本衰退的看法時,從政策制定者,公司老板到街頭購物者,許多日本人一再提及活力的喪失這一話題。雖然日本面臨的問題多多,但社會的迅速老齡化無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一個曾經富裕,充滿生機的國度突然墜入社會和文化的陳規舊習之中,或許是日本給予當今世界最不詳的教訓。
對於通貨緊縮惡魔最經典的解釋是,通貨緊縮使得個體和企業不願意花錢,因為對物價下跌的理性反應是捂緊升值的鈔票。但延續了差不多一代人的通貨緊縮已經給日本帶來了更為深刻的影響,下意識地刻畫出日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讓日本人對未來產生了一種積重難返的悲觀情緒,並且不敢承受風險,許多人本能地不願意開支或投資,從而進一步壓低了需求和物價水平。
“一種新常識出現了:消費者認為買東西或借錢是非理性的,甚至認為這是愚蠢之舉,”曾經對通縮心理學進行過研究的早稻田大學教授和久竹村說。
一座洩了氣的城市
雖然經濟衰退的影響在日本經濟中隨處可見,但相較於相對富裕的東京,這些影響在類似日本第三大城市大阪這樣的區域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這座以商業為傲的城市,商家們使出渾身解數,不遺餘力地勸誘焦慮得難以自已的購物者再次掏出錢袋。但這些經常表現為價格戰的促銷手段,最終的作用僅僅是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通縮循環而已。
自動售貨機以10日元(相當於12美分)的價格銷售罐裝飲料,餐廳的啤酒售價50日元,公寓的首月租金僅為100日元,約合1.22美元。甚至婚禮儀式也在促銷,一場慶典儀式的折扣價為600美元——還不到10年前一場典型婚禮花費的十分之一。
在大阪市一個商業街,商家們最近舉行了一個“百元日”活動,即大量商品的售價均為100日元。即便如此,結果仍差強人意,商家們說。
“日本人似乎已經喪失了打扮得漂亮一些的意願,”63歲的岡亞希子說。自她自己的服裝店於2002年倒閉以來,她一直在一個小服飾店從事兼職工作。
有時,甚至在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也能感受到經濟活力的喪失。北新地是大阪首屈一指,具有3百年歷史的娛樂區,每當夜幕降臨,這裡總是流光溢彩,隨處可見穿著緊身服裝的女招待,在此處的高檔俱樂部中謀得一個座位,往往要花費500美元。
但過去15年間,時尚夜總會和豪華酒吧的數量已從高峰時的1,200家銳減至480家,取而代之的是折扣酒吧和連鎖餐廳。調酒師說,這些日子裡,主顧的成本意識太強了,只管口味,不計花費那一幕已很難見到。
“一種特殊的文化或許正在消失,”正在閃閃發光的金色台面上調制雞尾酒的小田隆夫說。
經歷了多年的自滿之後,日本似乎正在意識到它面臨的種種問題——去年,心懷不滿的選民終止了自民黨戰後的權力壟斷。然而,對許多日本人來說,這或許來得太晚了。日本已經創造了整整一代已經不願相信自己能夠享有穩定工作,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這些曾經被視為與生俱來的權利)的年輕人。
24歲的由香裡奈表示,物價和工資的下跌似乎未有窮期,是她所了解的唯一一種經濟狀況。她平常在折扣店購買衣物,自己做午飯,放棄了出國旅遊,想方設法地節省開支。她說,雖然她這代人的生活依然舒適,但她和她的同輩們總是處於防守態勢,為最糟糕的前景做好準備。
“我們是竭力生存的一代,”在一家家具店兼職的由香裡奈說。
日本消費者營銷研究所主席鬆田久一曾經撰寫過幾本談論日本消費者的著作。他給20來歲的日本年輕人取了另一個名稱:消費憎惡者。鬆田久一預計,當這一代人活到60來歲時,他們的節儉習慣將使日本經濟損失4,200億美元的消費額。
“在這個世界上,還從未見過哪一代人像他們這樣,”鬆田久一說。“這些家夥總認為,花錢是傻瓜才會幹的事情。”
通貨緊縮也對商人們產生了影響,迫使他們啟動創新思維,找到在這樣一個物價和利潤只會下降,不會上升的經濟體中生存下去的新方式。
喜則亞美是大阪的一位房產中間商。同日本的其他地區一樣,這座城市的土地價格在過去19年的大多數時間裡一直呈現下行趨勢。喜則亞美說,生意太難做了。在這個幾乎注定虧損的市場上,幾乎沒有買家和賣家,因為大多數屋主所背負的貸款比房屋的現有價值還要高。
幾年前,喜則亞美想出了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他創建了一家公司,指導屋主使用一個精心設計的法律花招,先宣布個人破產,以抹去購房時背負的貸款,然後將其“出售給”一位親戚,由後者辦理小額度貸款,支付價格顯著縮水的房價,這樣他們依然可以居住在原來的房屋內。
“要是通貨膨脹再次出現,這類生意或許就沒必要做了,”喜則亞美說。他所說的通貨膨脹是通貨緊縮的反面,即物價持續上漲。“我已經等待了20年,翹首企盼通貨膨脹早日歸來。”
本文開頭提及的那位小企業主正人華,就是他的客戶之一。正人華以大約18.5萬美元的價格,將其4居室的公寓出售給了一位親戚,他15年前購置這套公寓時花了50多萬美元。他說,他還在考慮是否宣布個人破產,以勾銷掉他依然欠銀行的11萬美元債務。
經濟學家表示,通貨緊縮自我加強的原因之一是,它驅使公司,以及類似正人華這樣的個人削減成本,賣掉他們業已擁有的財物,以謀得生存,而不是購買新貨物或投資。
“通貨緊縮破壞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維持增長所需的冒險意願,”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教授竹森俊平說。“創造性破壞被破壞性破壞所取代。”(來源:新浪 簡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