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什刹海:北京城的發祥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6 11:30:41  


宋慶齡故居(原清醇王府)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什刹海是北京城西北隅的一顆綠色明珠。它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文物古跡高度集中,民俗活動歷史悠久,所以是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勝風景區,也是北京城的發祥地。2004年,為了宏揚什刹海的燦爛文化,西城區把廠橋街道改名為什刹海街道。2005年,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中,什刹海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什刹海畔的很多居民作為“奧運人家”接待了大批的外國遊客;2009年,什刹海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景區。

  什刹海在唐代時就有人群傍水而居了。現在在北海畫魴齋的古柯庭和景山的山後鎮山閣旁都有“唐槐”,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什刹海在遼金時稱白蓮潭,可見遼金時什刹海的荷花已盛。元代稱什刹海為積水潭或海子。到清代,德勝橋以西的水面仍稱積水潭,因北岸有淨業寺,故又叫淨業湖。德勝橋至銀錠橋之間的水面,因其西北岸有古刹什刹海寺,故名什刹海。也有說是因湖水周圍有十座寺廟,故名什刹海。銀錠橋以東的水面盛產荷花,是當時京城內賞荷最佳處,故名“蓮花泡子”。新中國成立後,又分別稱上述三塊水面為西海、後海、前海,統稱為什刹海。為了和前三海(北海、中南海)區別,什刹海又稱為後三海。

  “先有什刹海,後有北京城”

  元朝滅亡了金朝後,曾經豪華的金中都(在廣安門一帶,利用的是蓮花池水系)被元軍焚為廢墟。在重新選址建都時,元世祖忽必烈聽取了丞相劉秉忠的建議,利用積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水系建都。這時的北海和中南海,由於遼代和金代的修建,已成為北京著名的皇家園林,當時著名的“燕京八景”中的“瓊島春蔭”、“太液秋波”便在此處。另外,又因當時金中都的皇宮已焚,而忽必烈暫住在北海的“瓊嶼”、“大寧宮”(遼金時修建的行宮)內,所以決定以積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東側為新都城的中軸線築城,修建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北京)。從元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修建,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所以在老北京流傳著一句俗諺,就是:“先有什刹海,後有北京城。”大都城里元室皇宮又稱大內,修建在北海的東側。皇宮中的“大明殿”(相當於明清時的奉天殿、太和殿)是大都城里最高大宏偉的建築。大都城的街道縱橫交錯,呈整齊的棋盤式布局。現在東城的南北鑼鼓巷及兩旁的街道大多還是元代時的格局,而且北京的街道叫“胡同”也始於元代。那時便規劃了在大街和胡同里種植槐樹為行道樹,這樣每座四合院的大門前自然就有兩棵槐樹。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城後說,大都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現在北京還能見到元代時建成的古老街道、胡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