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閉幕,政大校長吳思華(右)致贈紀念合照,由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代表接受。(主辦單位提供) |
中評社台北11月6日電/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5日中午閉幕,為期一天半的會議中,兩岸大學校長達成共識,確立兩岸大學應持續互動、共享資源,並建立一流學府的卓越“學術主體性”,國際化同時也不忘在地特色。校長們肯定論壇成效,並確定兩年後第四屆論壇將於福州大學舉辦。
在兩岸政經情勢漸趨緩和後,隨著台灣“陸生三法”通過,兩岸高教合作機制更加緊密。共同宣言提及,兩岸大學應建立正式對話平台並創造更多合作機會。此外,共享資源互相學習,深化學術水準及整體創新能力,也屬當務之急。
宣言中也指出,面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競合局面,各校均應推動辦學自我風格,強調在地特色,兼容並蓄。過去多以科技掛帥的高教評鑑方式也當納入多元內涵,並在專業與人文教育間取得調和與平衡。
台灣“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出席閉幕典禮,肯定近年大陸大學軟硬體提升的速度,相信在陸生三法通過後,兩岸交流勢必更加活絡。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也提及,到今年9月底為止,兩岸大學間已簽署2271項協議。兩岸大學教育都追求卓越,未來兩岸還有很多可以互補、合作的地方。
本屆論壇主辦學校、台灣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表示,會議中所有參與者對兩岸高等教育都懷抱共同期待與夢想,雖然未來會面臨很多挑戰和困難,但在大家相互鼓勵下,相信21世紀以華人為主的學術社群必擁有新的地位。
論壇5日上午進行分組論壇結論報告並開放公開討論,許多校長皆舉SSCI為例,呼籲建立華文社會的主體。吳思華認為,數量是客觀檢驗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在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並透過學術論文產生更多社會影響力。
本次論壇共有來自兩岸54所重點大學172位校長與貴賓齊聚一堂,兩岸校長以全球化為背景,深入交流,廣泛研究兩岸高教的合作機制和互動關係,達成多方面共識。
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自上一屆開始確立每兩年在兩岸輪流舉辦,吳思華宣布,兩年後、下一屆論壇將由福建福州大學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