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特殊的中國畫種 巷陌裡最後的“錦灰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6 11:32:54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光明日報》報道,“顛倒橫斜任意鋪,半頁仍存半頁無。莫道幾幅殘缺處,描來不易得相符。”這首古詩所描寫的是我國書畫史上一種特殊的畫種——錦灰堆。這種始於元初、如今已傳承800餘年之久的特色畫種因技術含量高、繪制難度大、耗費時間長,目前在中國書畫界已難覓蹤影。但這種幾成絕唱的神秘藝術畫種,在國內仍有傳人,這種神秘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首位傳人、現任世界東方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界聯合會理事以及中國繪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耿玉洲先生,是地道的山東淄博周村人,這種千年傳承的特殊畫種,如今沒落在民間的藝術絕唱,竟然仍有真跡流傳在周村的尋常巷陌。

  耿先生的一幅近作、長達12米的巨幅畫卷《錦灰堆圖》,包括用小楷撰寫的錦灰堆簡介、一幅碑拓、一幅青銅器造型拓片,以及兩幅完整的“錦灰堆”。最吸引人的是,兩幅“錦灰堆”上各色古舊字畫、青銅器拓片、瓦當拓片、蟲蛀的古書、廢棄的畫稿以及扇面信札等等交錯重叠,栩栩如生,並呈現出殘損、撕裂、火燒等效果,如同拼接粘貼在紙上一般,但手觸之後才發現,這確實是一幅完整的手工繪畫。

  巨幅畫卷引來了不少市民的圍觀,不少人驚嘆“以前從來沒見過”、“畫得跟貼的一樣”。據說北京一家拍賣行曾對這幅畫估價18萬元人民幣,而從日本回流的兩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錦灰堆”名家鄭達甫的舊作,價格已達幾十萬元。

  錦灰堆巨幅作品創作需一年

  作為一個非主流的畫種,錦灰堆無疑是畫苑里的一枝奇葩。據耿玉洲之子耿學知介紹,耿玉洲1999年師從宋翼青先生,學習錦灰堆創作技法,是建國後錦灰堆藝術的第一位傳人。“傳到我這一輩已是第四代,而我們也是錦灰堆藝術在中國最後的嫡系傳人了。”耿學知說。

  據耿學知介紹,由於錦灰堆的創作要求繪畫者必須多才多藝,要擅書各種字體,精通各種畫法,熟知各種碑拓、青銅器造型,能篆刻各種印章等。而且其布局奇特,看似雜亂無章,實則井然有序,有中國畫的疏密聚散、濃淡幹濕,更要相互映襯才能件件逼真,因此十分費工費時,需採用工筆畫法,絲毫不能草率。一幅相對簡單的國畫用不了半個小時就可草就,但錦灰堆一般完成一幅作品則至少要2至3個月,複雜的作品甚至需要一年時間,費時久不說,而且染色技藝十分繁雜。

  “你看這張畫。”耿學知指著桌上一張尚未完成的錦灰堆說,“這部分字畫殘片我已經染了4遍顔色,才渲染出古舊的效果。一些透明處理、反字書寫、翻卷折叠等都很費琢磨,而整個畫面的疏密布局也很費腦筋。正因為錦灰堆難畫,所以這個特殊的畫種在發展了幾百年後逐漸沒落,到現在幾乎已經絕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