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三字經將成民進黨活動的“通關密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4 08:39:24  


  中評社台北11月14日電/儘管有很多人不能認同電視名嘴鄭弘儀在公開場合飆三字經,認為是“教壞囝仔大小”,但也有不少擁護鄭弘儀的人,大聲讚揚他三字經罵的好、罵的對、要常罵。鄭弘儀事件乎已把台灣分成了“說髒話”與“不說髒話”的一邊一國,種種錯亂,實在讓人感慨難解。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經過連日來的討論、發酵,“鄭弘儀該不該罵國罵”事件變到現在,已變成“‘陸委會’是不是不會傳真”。整件事情根本就失焦了,但如果說這件事有失焦的問題,那也不是從三字經變傳真機失焦的,而是鄭弘儀與支持者一開始就有意讓事情失焦,成功轉移焦點。 

  鄭弘儀爆粗口後,有些人堅持認為,以某類動詞為首的三字經代表的是親切、俗擱有力的風格;其次,這三個字只是一種習慣用語,甚至是一種發語詞,有些人不用這種方式就開不了口說話,所以鄭弘儀的三字經國罵也沒什麼不得了,多少鄉間阿伯不就是這樣講話的嗎?甚至於,在婦女團體表達抗議後,另一名嘴黃越綏為了證明這話並沒有性別歧視的意味,也親自扮演女性版的三字經達人。常以兩性專家身分參與談話性節目的黃越綏,表現出對這句輕蔑女性的三字經的熱愛與熟稔,並說若是自己譙起來,還會牽絲,可不只是單純飆這三個字而已,意思好像是說,鄭弘儀在公開場合大聲問候人家老媽,這樣的講話還算是“客氣”了。 

  這一類支持鄭弘儀國罵的人所持的觀點認為,三字經是民間慣用語,可以拉近人的距離;很多人講話時經常講著講著就出現了,不過是一種口頭禪的性質,講的人沒有惡意,實在不必大驚小怪。 

  不過,顯然鄭弘儀當天飆國罵並不是一種突然的情緒性發言,他不是一時失控,也不是拿來表現親切、鄉土;長期在電視螢幕前收放自如的鄭弘儀在決定罵三字經之前曾稍作停頓,罵完之後再作停頓,充分醞釀、製造了現場的激昂情緒。可能鄭弘儀本來也並不是愛說、慣說三字經國罵的那種人,他那天的三字經其實並非脫口而出,而是精心設計──國罵是劇本的一部分,是橋段不是習慣,為效果而不計後果。 

  因此,儘管或許的確有些本土人士講話就是這樣三字經來、三字經去的,譙出國罵也就沒什麼好驚訝的,但顯然鄭弘儀的三字經是一個設計過的表演,實在很難用“表現本土、親切”這個角度來解讀。因此,分析起來,支持鄭國罵其實有另一個更為關鍵的理由,那就是:他罵的是馬英九。只要批馬英九、批國民黨、批中國政策,那不管鄭弘儀用的是三字經、五字經還是七字經,罵的內容是真是假,有沒有求證…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批馬批中,對這群人而言,超越道德與是非,不但不涉及禮貌和修養問題,事實上也不需要事實。 

  不信問問黃越綏,當一位女性受到男性用三字經罵她時,黃老師會不會、能不能告訴那位女性,多說幹字頭的三字經沒什麼不好;甚至於,如果有一位本土色彩較強的泛藍政政治人物,在選舉場子對另位綠色政治人物講一模一樣的話,黃越綏或者眾多支持鄭弘儀講三字經的人,會不會同樣也說,這哪有什麼? 

  長久以來,選舉場子講話出包的例子不少,卻從來沒有一次像鄭弘儀事件一樣,事後深綠團體竟敢於、樂於、勇於競飆國罵,結果讓事發後也道歉、也認為自己“講髒話就是不對”的鄭弘儀態度轉為囂張跋扈。或許,本來也有一些民進黨政治人物並不認同鄭國罵,但後來卻不作聲,關鍵就在於,民進黨並未及時對鄭弘儀的言語表達譴責,甚至連提醒、約束黨內政治人物不要用這種方式說話的動作都沒有。民進黨的遲疑、畏縮,讓少數深綠的偏狹發言竟變成了主流意見,鄭弘儀也成了綠色英雄,深綠團體更以大家一起罵三字經的方式支持“說髒話運動”──難不成,從此以後,見了面就問候別人的媽媽,將成為民進黨活動的“通關密語”?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