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韓國首都首爾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 |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1月17日載文《中美在兩次峰會的較量並非生死對決》,摘要如下:
韓國首爾20國峰會以及東京亞太經合領袖峰會已經落下帷幕,被輿論稱為是美中對決的這兩次峰會,並沒有在困擾全球甚多的貨幣政策上取得共識。坦率而言,中國仍然沒有達到可以與美國對決的實力,但給美國碰軟釘子的力量還是綽綽有餘。中國比較幸運的是,在峰會之前,美國聯準會已經宣佈第二度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印鈔機開始啟動印刷6000億美元,這個做法引發國際社會的憤怒,連美國的盟友都難以沉默,因此,這些國家很難追隨美國,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說三道四。奧巴馬在外交對話和結束伊拉克戰爭議題上贏得的“明智外交”成果,幾乎全部消耗在貨幣政策上,美國陷入了“四面楚歌”,這是奧巴馬上台後意料不到的事情。
中美並非是對決,而是各說各話,各行其是,沒有產生交集。換句話說,美國在消費乏力、通貨緊縮、貿易逆差的困境下,採取印鈔票的方式,來帶動經濟振興,同時在刻意貶低美元價值的情況下,增加出口,從而提升就業機會。奧巴馬清楚知道,這種美國中心的政策導向會犯眾怒,但不這樣做,他自己的連任之路,將會進入死胡同。
而胡錦濤雖然繼續承諾人民幣匯率的改革,但他斷然拒絕美國的壓力,因為中國的國情不允許人民幣快速增長,在高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大量破產,可能會帶來國本的動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