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政府自上任以來,擱置兩岸政治爭議,開啟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兩岸政策,今年6月雙方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一步確立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的里程碑。 |
中評社台北11月22日電/台灣經濟日報22日社論說,兩岸議題在歷次重要選舉中都是朝野攻防的焦點。但這次五都選舉因為民進黨以其為地方選舉為由,刻意冷處理兩岸議題,致令頗為自豪兩岸政績的國民黨無法如意施展。但仔細觀察,因為兩岸政策牽涉到台灣經濟發展及敏感的主權議題,對民心影響至钜,是以,藍綠陣營對兩岸議題或明或暗的攻防仍持續不斷,也勢必影響五都選舉結果。
社論說,馬政府自上任以來,擱置兩岸政治爭議,開啟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兩岸政策,今年6月雙方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一步確立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的里程碑。此等政策方向不僅符合台灣主流民意,而且大幅緩和全球金融海嘯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並重振企業及外資對台灣經濟的信心,大力加碼投資台灣。國民黨原本有意以ECFA等經濟利多政策作為選戰主軸,正是考量其可以帶來的巨大“和平紅利”。
然而,從民進黨執政時期劃地自限、極端閉鎖的兩岸對立關係,轉向快速開放、緊密互動的兩岸新局,在長期陷於藍綠對立的台灣社會,難免出現調適上的困難。
社論稱,在經濟上,民眾固然期待兩岸經濟合作可以創造的巨大利益,但在北京對台統戰的明顯攻勢下,很多民眾仍不免擔憂對大陸經濟依賴過深。在政治上,兩岸關係的和緩,並未根本改變大陸飛彈對準台灣及限縮台灣國際空間的“現狀”,因而也無法大幅轉變台灣人民對北京當局的負面觀感。再者,馬政府兩岸經貿開放在相當程度上需仰賴大陸的“讓利”,亦有必要盡可能維持兩岸互動的和諧,因而在觸及大陸民主及人權議題上,馬政府多採軟調或溫和批評的策略;在外交及其他政治領域,台方也盡可能避免摩擦,以維持兩岸關係穩定、不起波折。
馬政府苦心經營兩岸關係,藉以擴大兩岸經貿開放成果的策略作為,被綠營及不少中間選民視為對中共“軟弱”,甚至被指控為“親中賣台”,負面影響逐漸擴散,而且愈往南部愈是如此。地方基層氛圍多認為:雖然國民黨賣力拚兩岸、拚經濟,但民進黨顯然較能護主權、護台灣。
社論說,民進黨顯然看準民意的矛盾,因此,刻意對兩岸政策採取模糊立場。在北二都選戰中,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及黨主席蔡英文更極力迴避兩岸政策,甚至對原本堅決反對的ECFA,表達未來若重返執政,也不會翻案的立場,以免嚇跑對兩岸經貿利益有所期待的眾多中間選民。
民進黨看似排除兩岸議題的選戰策略,其所隱含的意義,就是要讓中間選民認為民進黨已揚棄激進的兩岸政策路線,改走中道;但親綠媒體則仍不斷試圖挑起民眾對馬政府“親中賣台”的疑慮。最近東京影展事件、三立電台名嘴鄭弘儀“國罵”事件等引發的民意波動,皆反映出兩岸議題對選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馬政府鑑於兩岸經濟上利益不能有效轉化為政治上的支持力道,近來在兩岸政策上亦轉趨謹慎,不僅完全避談ECFA是為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而鋪路,還推遲陸資進一步開放及具敏感性的兩岸互動,例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參訪的延期、原本極為熱絡的大陸省市長來台採購也急速降溫等。最近更針對連串事件所招致的“親中”批評而全力消毒,不敢絲毫輕忽兩岸議題的影響。
社論說,五都總人口1,370萬人,占全台人口60%。因此,五都選舉勝負不僅被視為對馬英九的期中考,而且也是對現行兩岸政策某種程度的信任投票。不論五都選舉最後誰能勝出,對兩岸政策都會產生關鍵的影響,至於如何影響及程度大小,就看中間選民動向及投票結果拋出的訊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