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為CPI之爭劃上句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8 14:02:29  


  樹欲靜而風不止。

  CPI(消費者價格指數)每次公布,都沒能與民眾的感受“合拍”。是否存在人為低估,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龐曉林已解釋了不止一次。

  但是依然有一波又一波的質疑聲此起彼伏。這一次是徐奇淵,一個即將走出博士後工作站的小夥子。

  低估7%的結論本身並不重要

  徐奇淵,一位剛剛三十而立的小夥子,近來因為一個數字而備受關注。

  從2008年進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博士後工作站開始,到今年7月份,徐奇淵用兩年的時間打造出了他的CPI指數研究報告:《統計數據和主觀感受:風動還是帆動?》。發布於11月9日的該報告指出:“2006年以來的5年間,通過人為的調整,CPI大約被系統地低估了7%。”次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刊登署名龐曉林的文章對此進行反駁。第三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

  徐奇淵告訴記者,報告寫完後,自己只是群發給了內部的一個有業務往來的系統上,但不知怎麼就轉到了媒體上。

  這篇報告經媒體披露後,所引發的轟動效應讓徐奇淵有點措手不及;尤其是龐曉林的回應文章,更挑起了人們對CPI的超常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各方的熱議。有贊成的聲音,也不乏批評的言論。各方熱議的焦點是:徐奇淵通過數學模型推算出來“被低估7%”的結論,方法是否正確。

  徐奇淵認為,自己看到的對自己推算方法的公開性批評中,只有一個是靠譜的:某科研網的論壇上有一個帖子,在技術上進行了批判性分析。

  “她模擬的一個例子,讓我認識到:使用常數的回歸方法,來擬合一個變系數的情況,會產生誤導性的結果。這是我看到最靠譜,也是唯一靠譜的公開性批評。我已經把帖子轉到我的博客上了,有很詳細的鏈接網址。”徐奇淵認真地說。

  關於能否採用數學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分析:“不看結論,看方法,採用數學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的方法是錯誤的。通過這種模型回歸的方法進行測算,沒有考慮權重的變化,這樣回歸出來的結果,肯定會有誤差。”

  對此,徐奇淵表示認同,他告訴記者:“原來也有朋友善意地提醒:使用常系數對事實上變系數的情況作回歸,可能會導致偏差;不過,我確實沒想到,像這麼微小的權重調整,也能導致如此大的偏差。因為統計局數據不公開,我們沒有辦法討論這個問題,只能採用數學模型來推理。現在我發現沒有一個數學的辦法能把CPI估算出來。”

  “如果現在的這個討論能幫助國家統計局在相關工作上能有所改進,或者公開、透明,這個討論就是有意義的。我的報告本身有多大意義不重要,但確實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大家對這個事物的關注,進一步推動CPI編制工作更加科學地往前走。”徐奇淵說。

  北京科技大學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教授認為,沒有必要把焦點放到“CPI被低估還是高估”、“統計局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上面,不管統計局現在做得怎麼樣,甚至是其他做得比較合理的國家,CPI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