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百姓生活 高物價下過起窮日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9 10:00:18  


面對上漲的物價,都有什麼省錢的小竅門呢?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漲價的冬天,你們還好嗎?

  政府的幫扶政策起效了嗎?生活有了改善嗎?

  面對上漲的物價,都有什麼省錢的小竅門呢?

  人民日報報道,記者分頭採訪了企業退休職工、都市職場新人、進城務工農民、城市低保人員,傾聽他們的講述,探訪普通人的生活。

  批發市場買菜的吳至明。

  合肥退休職工吳至明:居家度日的省錢經

  11月27日早上8時,剛剛晨練完,63歲的吳至明阿姨便提著環保袋子匆匆往安居苑小菜場走,她和老伴計劃中午做鍋魚湯,不過今天吳阿姨卻是空手而歸。

  “這麼大的一條草魚,不到1斤重,要10元錢,前幾個月也就賣五六塊錢,想想還是不買了。昨天晚上的紅燒肉加點菜還能吃一頓。”吳阿姨拿手比劃著魚的大小說。

  家住安徽合肥市安居苑社區牛奶廠宿舍的吳至明老兩口,從各自的單位退休已經快8年了,兩人退休工資加起來不足3000元,還要給遠在廣州的兒子墊付1000元左右的房貸。既要省錢,又要讓兩口子的生活舒舒服服,管家的吳阿姨就不得不精打細算。

  和所有工薪家庭一樣,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吳阿姨以家裡最常吃的韭菜雞蛋餃子給記者算了一算:1斤韭菜,過去只需要3元,現在漲到了4—4.5元,雞蛋1斤幾個月以前只要3.5元,現在4.5元都不一定買得到了。還有,豬前腿肉,過去是9—9.5元/斤,現在最少也要12元,牛肉更是比前幾個月漲了4元多。“還有油,幾大品牌的調和油都漲了10多元,一頓好飯,要有肉有菜有餃子,過去我們老兩口只需要十幾元錢,現在得近30元了。”吳阿姨說。

  好日子寬裕點過,窮日子緊巴點過,這是吳阿姨的生活哲學。自從近來物價上漲,吳阿姨就不怎麼在門前的菜市場買菜了,而是到合肥最大的周穀堆菜批發市場區選購。每周周一,吳阿姨和老伴挎著環保袋子坐公交車到周穀堆,“這邊的菜價普遍比我們周邊便宜了1元錢左右,牛肉更是便宜了2元錢,一次買個7斤肉,就能管一周了。”吳阿姨笑言:多買一點,來回的車費也能抵消。

   超市裡“撿漏”的甄玉。

  北京職場新人甄玉:“撿漏”超市的打折貨

  前些日子,在北京中關村一幢寫字樓裡上班的甄玉發現,外賣裡附送的豆漿沒有了。幾乎就在同一天,她經常吃的胡蘿蔔包子從一塊變成了一塊二,更讓她吃驚的是:“怎麼包子皮也變厚了?”

  變化幾乎體現在方方面面。沙琪瑪從八塊九變成了十二塊六,常吃的老婆餅從六塊變成了八塊,超市裡幾棵油菜竟然標價兩塊錢。男朋友每天用來當宵夜的煎餅果子價錢倒沒變,可是雞蛋貴了,加三個雞蛋的煎餅果子從三塊五變成了五塊。

  小甄25歲,剛來北京工作3個月。她說不清楚這種切身的體會是因為走出校門,直面生活了,還是因為漲價實在過於來勢凶猛。

  小甄也試過自己從家帶飯,可是一個人做,一做就多,浪費了不划算。

  小甄最近另一個發現,就是自己取錢頻率變高了,以前三百五百地取,現在八百一千地取。白領收入儘管不算很高,但娛樂、聚會、接待朋友等事情少不了。朋友聚餐,以前沒什麼感覺,現在參加前要先打打算盤了。但是好的一點是,最近聚餐也心照不宣少下來了。

  “以前社區大媽們熱衷的超市優惠單,不知道什麼時候我也開始留心了。”現在小甄去超市,專盯那些掛黃色牌子的,因為這都是打折的、特價的,買了就是“撿漏”。同一種商品,她總要在心裡換算一遍,挑性價比最高的買,貨品有散裝的就不買包裝好的,超市打烊前總愛去看一下,“掃掃底”。

  “物價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我只是其中之一。”小甄認為,物價起伏未必真的對生活質量造成太大的改變,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一種心理壓力。畢竟我們是在發展的,只會越來越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