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監管期陣痛 證券市場撥亂反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3 10:56:58  


  新世紀的曙光到來時,證券市場依然長夜漫漫。莊家肆意操縱市場,上市公司造假稀鬆平常,證券公司危如累卵,種種積弊已然發展到極致。一些人站了出來,他們是學者、記者、律師,他們不代表誰的利益,他們代表的是良知與道理。他們的勇氣與執著,加上眾多普通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證券市場一點一滴的變革。

  基金黑幕 

  在發表《基金黑幕》一文之前,《財經》雜誌在許多證券行業從業者看來還是一份“外行”刊物。但是這篇報道發表之後,卻震動了整個證券市場。

  《基金黑幕》基於一篇研究報告,該報告通過跟蹤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間,國內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22只證券投資基金在上海證券市場上大宗股票交易的記錄,在客觀詳盡地分析了它們的操作行為之後,得出了證券投資基金有大量違規、違法操作的結論。

  這一結論是顛覆性的。第一批“老十家”基金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借鑒成熟市場經驗、引入機構投資者的一種創新嘗試。監管層寄望這批機構投資者能夠秉承價值投資、長線投資的理念,改變證券市場短線操作過多的投機氛圍。如果報道屬實,那麼基金在證券市場發揮的穩定作用恐怕要打上問號。

  相關的基金公司立即發表聲明,對《財經》雜誌的報道予以反駁,一些有影響的市場人士也公開發言,稱報道打擊面太大,根本上否定了證券投資基金的作用。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拷問的聲浪並沒有因為基金公司的反駁而停歇。

  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隨後表態說,《基金黑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討和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歡迎新聞媒體、報章雜誌對證券業、證券市場、資本市場進行監督。這次討論引發的各種意見,對於監管和證券業的成長來講,都有很多有益的內容。

  儘管《基金黑幕》揭露的問題在當時沒有定論,但它卻給人們敲響警鐘——任何一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如果缺乏有效監管,一經放任自流就會後患無窮。

  銀廣夏醜聞 

  《財經》雜誌的另一篇有重大影響的報道是2001年7月的《銀廣夏陷阱》。這篇報道以海關數據等證據,無可辯駁地揭穿了銀廣夏財務造假醜聞。

  當時被認為是中國市場“大藍籌”的銀廣夏對外宣稱,其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子公司天津廣夏對德國誠信公司出口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的產品卵磷脂、生薑精油、桂皮精油等,其毛利率約為10倍。而《財經》雜誌記者調查發現了其中四大疑點:

  其一,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朱慎林等專家指出,銀廣夏使用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的設備即使24小時運轉也無法達到其宣稱的銷售量。其二,天津廣夏的產品出口價格高出同類產品價格3~5倍。其三,天津廣夏所宣稱的某些產品根本不可能由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萃取生產。其四,天津廣夏所宣稱的德國客戶的注册資本只有5萬多歐元,但合同總金額高達60億元人民幣,且該企業從未露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