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2011年房價大跌 恐怕只是“鏡花水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3 10:40:25  


 
  業內普遍認為,存在房地產市場的利潤率至少在40%左右。而萬科的王石曾認為,過高的利潤空間往往意味著風險。話雖如此,資本的逐利性從未能阻止他們去冒險,包括萬科在內。

  即使在市場普遍認為政府此輪調控是“超預期”的,而樓市“新政”也力求對開發商資金流進行圍追堵截,但是總會有投資方願意將資金注入,為房企“輸血”:股市再融資受阻、銀行信貸緊縮、預售款被監管?不怕,還有房地產信托和外資幫忙。公開資料顯示,僅6-10月份期間就有至少37家上市房企或以股權質押、轉讓,或以債權收購方式“繞道”信托融資,其中就包括浙江廣廈,在11月末委托華奧國際信托發行一只規模高達17.46億的集合信托產品。而有業內人士稱浙江廣廈一直處於資金鏈緊張狀態,其經營情形不能稱之為良好,信托資金似乎有“饑不擇食”之嫌。更遑論外資也在房地產市場游走,想趁機分一杯羹。

  “地王”再度湧現之專家看法

  在人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看來,“地王”再度回歸,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他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還談不上緊張,而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下,資金湧入土地市場不過是資本逐利的正常表現而已。至於所謂“逆勢躁動”一說,劉元春認為此次樓市調控,仍舊未觸及到更深層次的制度問題,地方政府作為土地市場的利益相關方,出現調控政策執行不力、陽奉陰違的情況亦屬平常。

  華創證券地產分析師楊現領,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則指出,地王的再度出現有兩個信號意義:其一是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地王本身即代表著他們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這是一種市場行為,預示著資金流狀況較好的開發商對後市仍積極看好,布局未來;其二是從政府調控的角度看,歷次調控之所以難以有效抑制房價,根本原因即在於地價難以下跌,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仍難以弱化。這在部分程度上也反映出,當前地方政府“以土地經營城市”的理念未能改變之前,房地產調控也只能是階段性的,調控的壓力也將持續存在。

  各地“地王”逆勢躁動,表明部分房企的確“不差錢”;同時,似乎也昭示著調控之路愈發漫長修遠。

  樓市調控徘徊在“疏”“堵”之間

  《史記.夏本紀》篇記載,帝堯之時,洪水滔天,百姓不勝其苦,群臣推舉鯀對洪水進行治理。據傳,鯀以土“堙”(堵塞)洪水,九年而“功用不成”,反致九州動亂。而其子禹受命治水後,順應規律,以一個“疏”字訣,歷經十三年的時間治水成功,開山拓地之餘也對各地情形進行了解,能夠因地制宜而終平定天下。

  “疏”與“堵”,因手段不同而致結果相悖的程度,一至如斯。而在記者看來,“限購令”以及阻止過剩的流動性進入到房地產市場可以說起到的是“堵”的效果——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言簡意賅的概括了“調控難”的6大原因:一是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對住宅的旺盛需求;二是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過窄;三是全球化的熱錢湧動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相結合;四是房產持有環節稅收的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六是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上述問題糾結在一起,“限購令”並不能長期阻擋中國人民購房的熱情,更何況各地“限購令”已快到期?而流動性過剩只能引導而不能有效阻止其流向何處。諸多專家提出要為過剩的流動性尋找一個“池子”,只是尚無結論。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對流動性過剩採用“疏導”的辦法,可謂長遠之計,只是實施要相對困難,短期內尚無良策。

  而劉元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調控政策應以打擊投資投機性需求為主體,恢復房地產的制度型功能為目標。但是,如果政府不能夠使得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係出現逆轉的話,“短期的行政政策很可能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更進一步地表示,短期內,依靠調控手段將房價“平移”下來,政府需進一步的進行供給放量,為未來進一步的制度調整留下空間,應該說,“在一種策略上來講,是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否大規模的供地以及政府能否進行深入的制度改革。

  “而顯然的”,他指出,“制度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而且必須在供需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實施才會有效。”   多部委聯手出擊調控樓市 地產商為何應對有術   “4.17”新“國十條”出台之際,房地產市場並未有如今的反應。顯然的,市場與公眾都低估了政府對此輪房價快速上漲的決心。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中國城市科研會住房政策和市場調控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曾表示,我國房地產調控已嘗試“十八般武藝”:1998年是刺激住房消費,2002年控制住房供給,2005年是遏制需求,到了2008年是刺激需求,2010年是增加供給。

  只是,雖然“十八般武藝”全部用上,似乎目前樓市調控效果仍舊差強人意。房市量升價不跌,而各地地王已開始按捺不住拿地熱情,“躁動”不止。
自住型需求亦“受傷”

  對住宅需求方的調控最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莫過於“限購令”了: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而上海、深圳和北京率先頒發限購具體細則。不過,這一規則有效性似乎不大,11月下旬,全國樓市再現止跌回升,業內人士認為與“限購令”到期不無相關。

  而對需求方造成更為長期影響的,是首付提高至30%、差別化信貸以及利率的上調。長江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現行信貸政策不僅對投資投機性予以打擊,自住型需求也有影響。其中,首付上調對自住型需求的影響更大,而利率上調則對二套房影響較大——“自住型需求對首付的敏感程度要超過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而二套房對於利率優惠則更為敏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