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藍綠水位變化 反映了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5 10:53:59  


  中評社台北12月5日電/這次選舉,藍綠執政版圖雖然保持原狀,但藍綠得票水位則發生明顯升降變化。朝野政黨對此各有解讀,但如果從台灣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項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

  聯合報社論指出,台灣出現北藍南綠現象,不過是近十來年的事。此一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地域經濟、人文、社會發展的差距,一方面也與政治人物的操作有極大的關係。但發展至近年,台灣政治版圖被定型為“基本盤”的態勢,卻有幾點讓人感到不安:第一,這刻板化了選民的政黨選擇;第二,這綁架了選民的政治認同;第三,這也導致社會情感的日益撕裂。

  在一個有機的社會,自主意識較高的選民,都不會甘於自己的投票行為被窄化為“死忠”或“鐵桿”。也因此,每次選舉都可以看到不少選民企圖擺脫這個窠臼,希望為政治注入新的思維及元素。這次,台中市和新北市的藍綠得票拉近,即反映了這樣的社會情緒;那些不願受單一顏色綑綁的選民,稱之為“中間選民”也好,稱“游離選票”也罷,雖然人數比不上藍綠基本盤群眾,有時卻能造成翻盤效應。

  這次選舉,民進黨確實爭取到更多中間選民的票;然而,一顆子彈的震撼使得不少選民緊急“回防”,使綠營在北中台灣未能成功變天。值得深思的是,中間選民力圖在藍綠之間撐開一片天,但這片天空又是什麼色彩呢?

  台灣政治發展成藍綠兩大,若對照美、英等國的模式,原可視為政黨政治的良好雛形。問題在,綠營的“國家”認同不斷在偏激與投機之間擺盪,卻使台灣的政治陷於空轉,並添增了不安定的風險。這次,與中間選民力圖打破藍綠對峙的心情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小型政黨的全面萎縮:親民黨在五都議會只剩四席,新黨三席,台聯二席,幾近泡沫化。有中間選民,卻不存在中間政黨。

  亦即,台灣雖有為數不少於兩百萬的中間選民,但在藍綠對峙的盤勢下,他們卻只能在藍綠之間移動,而沒有一個足夠分量的第三政黨能吸納他們的選票。就像楊秋興雖頂著第一名縣長的光環,但沒有政黨加持,便無勝出機會。中間選民焦慮苦思,卻仍改變不了台灣色彩對峙的現狀,這或許就是台灣中間選民最大的苦悶和失落。

  再看,這次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堪稱是政治上一次成功的“擬態”演出。它不僅極力淡化自己原來的綠色,利用其他粉色系列來美飾;甚至放下自己堅持的反中立場不提,擺出對國民黨ECFA政策不持異議的姿態。藉著這樣的手法,它成功攻佔政治光譜的中間地帶,贏得不少中間選民認同。民進黨甚至不必費力與扁切割,它把那部分的市場交給“一邊一國連線”去經營,讓挺扁和深綠人士集結在那個旗幟底下,協助民進黨鞏固左翼深綠票源。“一邊一國連線”這次提名四十五人,選上卅三席,擄獲六十七萬張選票,拉大了綠營的基層系譜,也使綠色鐵板愈發鞏固。

  民進黨採取“趨中間路線”,成功攻進它原本無法到達的中間地帶,這樣的取向當然是值得鼓勵的——如果那不只是一種選舉偽裝之“擬態”的話。因為,唯有兩黨皆忠誠於同一憲政體制下從事民主競爭,選舉才能成為鞭策政治進步的力量,而不會因“借殼上市”而陷於內耗空轉。然而,當看到民進黨和“一邊一國連線”分進合擊的陣式和戰果,人們不免仍擔憂這種政治的“中間化”只是一種假象。中間選民亟思擺脫藍綠二元,但會不會最後發覺自己只是移向一個“擬態”的幻覺?

  對國民黨而言,民進黨以中間路線打破基本盤迷思,是深值警惕的變化。這證明:天下只有不進取的部隊,而沒有攻不克的板塊。這廿年,台灣社會變化多麼迅速,而國民黨還在倚賴農會、水利會、地方派系等傳統樁腳動員,不僅召喚不了現代選民,更將流失年輕人口的支持。如何喚回人民,感動人心,是第一要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