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共對話的“理性空間”在哪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7 00:14:37  


民進黨和中共之間能否找到真正理性對話的空間呢?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2012年的大選中,為何我和許信良都會點名林義雄最有希望代表民進黨出戰馬英九,就是因為林義雄的理性,以及在2000年他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幫助阿扁贏得“總統大選”而不居功,立即辭去民進黨主席的職位。而且後來他還因為批評台灣政黨惡鬥,導致國家社會不安,而在2006年1月24日發表“永為民主國家主人──為退出民主進步黨告同志書”,選擇作為一個超然的民主國家的主人,從此不再附屬於任何政黨的決定。

  其實,林義雄由於不願見到政黨惡鬥而選擇退出民進黨,早在2004年就有跡象,當年3月選舉開票之後,台灣因為藍綠陣營票數過於接近而引發爭議,林義雄曾出面公開呼籲政治人物不要繼續激化族群衝突,代表他對台灣族群的和諧是有所寄望的。沒有理性的政治,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社會,激進的選舉演出,徒然只會撕裂族群的傷口,台灣人民走向理性,這才是人民之福。

  所以,不要把鄭弘儀飆罵的事件,跟陳致中口出“畜生”的話語當成常態,台灣經歷民主化以後,上一代的恩怨早該終結,雖然偶爾還是有像台獨大老辜寬敏會說:“陳水扁至今已被關679天,2012年若政權輪替,要把馬英九抓起來關1200天”的話語;高雄市議員黃昭星在為陳致中站台時,也呼籲民眾在2012年用選票把馬英九轟下台,也要“把馬關到頭髮白、生頭蝨”等激情的說法,但這都只是零星的火花。馬英九如果在“總統”任內不貪汙、不犯內亂外犯罪,既使民進黨重新執政,也沒有權力關他,這才是台灣民主理性發展最可貴的地方。

  台灣的“媒體理性”

  同樣的問題,在民進黨走向理性之路的時刻,民、共是否有機會進行理性對話?這一點民進黨的洪奇昌顯然是悲觀的。有一次他告訴一位台灣媒體的重要人士說,民進黨現在雖然想要走向理性,但卻被綠營媒體的激情表述“綁架”了,讓民進黨理性的領導階層不得不靠邊站。

  綠營媒體之所以會用激情的表述“綁架”民進黨,絕非是綠營媒體代表多數綠營群眾,反而是台灣的媒體經過民主化的轉向以後,早已變成意識型態的戰場,大家以媒體作為公共表述的地方,所以原本市民社會所擁有的“公共領域”,也被媒體給攘奪,在許多人習慣以看電視做為決策的思考之下,“媒體的理性”就成為政治人物的理性。

  但是,“媒體的理性”到底又是甚麼呢?它不過是一種傳播理論中“沈默螺旋”的效用,當大部分人都不願對政治惡鬥表態之時,媒體為了收視率,不得不以最辛辣的議題與語言,做為吸引觀眾收視的秘訣。於是,原本已經變成“意識型態戰場”的媒體,最後販賣的不過是已經一再被包裝、激化的“意識型態商品”,這項商品再以“沈默螺旋”的作用,把一些原本不表態的選民捲進自己的意識型態圈層中,最後誰也逃離不了這些意識型態的框框。

  台灣媒體販賣“意識型態商品”所形成的作用,不只是一般觀眾的思考被“綁架”,連原本在新聞圈中被認為還算理性的鄭弘儀,也不自覺的陷入自己節目所設定的意識型態之中,他會口出“三字經”,顯然自己也是從一個“沈默螺旋”,變成一個意見領袖的主導者。

  尤其是,台灣的媒體又已經變成是最大的“公共領域”,甚至是最大的“意見領袖”,所以任何人想要獲取新聞的意見,無不從自己偏好的媒體節目中去做選擇。所以“媒體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性的偏好”,它不是真理性,是媒體王國所構築出來的“假理性”。不管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如果不能擺脫這種媒體透過議題設定所做出來的“假理性”,那麼台灣政治要回歸理性的競爭,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民、共可以理性對話嗎?

  雖然,台灣的理性空間已經被“媒體理性”給綁架,但民進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是否能擺脫台灣的“媒體理性”,找到真正理性對話的空間呢?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有的。

  今年10月22日,我被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邀請去參加“第四屆台研論壇”,這是我被大陸禁足以後,難得一次到北京參加大學所舉辦的研討會。

  在這次的論壇中,我在分組討論時碰上“全國台灣研究會”的副秘書長楊立憲,她對台獨的抨擊一樣嚴厲,這是我自1997年認識她以後,她一直不變的作風。

  反倒是,我在會場的發言理性到極點,讓在場的兩岸學者感到驚訝,因為2008年我在上海台研所參加研討會時,還是口口聲聲的罵大陸對台灣的不友善,如今時空轉換,我變理性了,但楊立憲還是原來的楊立憲。

  甚麼原因讓我變理性了呢?有人說那是因為跟我現在的身份是“待業教授”有關,但實質上應該是這兩年來兩岸關係改善,讓我看到兩岸共同發展的希望,雖然最近有一位讀者在我的部落格上質疑我說:“王教授,為何您的立場轉變如此徹底?您心中還有一絲對台灣養育你的感激嗎”?我的回答是:我們不能一直活在歷史中,心中也不能繼續存在仇恨,沒有仇恨,才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那麼民、共理性對話的空間又在哪裡呢?我在2010年11月號的中評月刊所寫的那一篇“民進黨對‘不獨’的改造之路”文章中,曾經說到民進黨唯有對“不獨”做出充分的表述,兩岸才有對話的空間。一位大陸學者就問我說,“不統”和“不獨”是否可以劃上等號,如果不能劃上等號,那麼民進黨又如何表述“不獨”呢?

  這點讓我想到李登輝最近點名謝長廷2012年應該再出來拚拚看的事。李登輝本來是6月26日民進黨舉行反ECFA大遊行時,被蔡英文給請出來的,他也因為那一次的重新出馬,才能在這次五都選舉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輔選地位。只是為何這時他卻力拱謝長廷,而不去支持蔡英文應該出來爭奪2012年的大選呢?以李登輝的視野,想必他已經看到兩岸政治發展的關鍵。

  這個關鍵當然是民、共必須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礎”,才有可能進行理性對話的空間。而這個“政治基礎”顯然是“憲法一中”。過去謝長廷對兩岸關係曾經表述過“一國兩市”,後來他又以“憲法一中”作為他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的主軸,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這兩個“符號”早就緊緊的貼在他的身上。

  相對的,馬英九政府最近的許多表述,也頗為類似“憲法一中”的主張。例如,馬英九在今年台灣的雙十節祝詞中強調:主權獨立的中華民國,是在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與大陸的關係;現階段兩岸在法理上雖然不可能“相互承認”,但應以務實的精神,做到彼此在事實上“互不否認”。

  而隔一天陸委會發出的新聞稿也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政府在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為理念的大陸政策所獲致的成果。”

  從這裡可以看出,儘管馬英九政府還是強調“九二共識”,但他們最近卻一再地加上“憲法架構”,這個“憲法架構”如果再加上國民黨所稱的“一中各表”,那麼它跟“憲法一中”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距。畢竟,民進黨在1999年所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就已認定台灣現在的國名就叫做“中華民國”,既然藍綠都可以認同“中華民國”這個符號,那麼以“憲法一中”作為雙方的政治基礎,又有何不可?

  所以,李登輝點名謝長廷繼續出馬角逐2012年“總統大選”,顯然就是看中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可以填補“不統”與“不獨”的空間。當然,如果“憲法一中”可以作為“不統”、“不獨”之間的等號,那麼大陸既然可以跟國民黨對話,應該也可以用此來作為與民進黨進行對話的“政治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又何必擔心民、共不能理性對話呢?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2月號,總第15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