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克氏對上述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不能忽略克氏亦說:“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談“軍事互信機制”更不能忽略此機制的本質,純是一種政策工具,特別是政治操作的工具。現今,兩岸關係的推動,在已有“九二共識”的基礎,雖然仍存有解釋上的糢糊、彈性,但已在此基礎上,肯定了雙方可接受的“一中”,提供兩岸交流及和平發展的先決條件。
二、撤除對台飛彈的議題
撤彈的議題,很容易與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產生聯想。危機的主因在中共的飛彈演習,危機雖然早已結束,卻造成台灣安全防衛上的簡單思考邏輯:台灣的國防安全問題,來自中共武力威脅,而其武力威脅在於針對台灣部署的飛彈;台灣的安全繫於美國對台的安全承諾,而美國航母投射到台海,即是此安全防衛承諾的保證。顯而易見的,台灣要求大陸撤彈為安全首要,與上述邏輯不無關係。
雖然,撤除對台飛彈是軍事議題,但亦是一個具有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在台灣更是一個具有選舉影響力的議題,故政治人物及媒體都不時藉機炒作。就軍事或安全防衛的觀點而言,設置飛彈在國家防衛與軍事挑釁間是很難予以釐清的。依目前兩岸撤除對台飛彈議題的發展來看,它已不是軍事議題而是政治議題,最終是政治解決。
自2009年5月,馬“總統”提出撤除指向台灣的飛彈,是談判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就為兩岸簽定和平協議或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設下障礙。因為,這使大陸在對台和平發展與自身國防安全上,陷入兩難。其真實的意涵,在推遲兩岸在政治與軍事發展上的腳步。馬“總統”的作為,受到台灣社會廣大群眾的迴響,無論藍、綠陣營都不表反對,並不時在兩岸交流中,對大陸涉台官員多所詰問。在軍事上,大陸縱然有正當的理由排拒撤彈,若直接用軍事立場回應,很顯然的,勢必造成對兩岸關係的傷害。
2010年7月30日中共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公開表示,只要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包含要大陸撤除飛彈的問題,都可以談。此說法一出,台灣政界及媒體的反應,紛紛將議題回歸軍事層面。鹹認中共以其大國的國防需要,撤飛彈應無可能;大陸的表態只是象徵性的回應。亦認為飛彈撤出後,再部署亦是短時間的事,並不能改變兩岸間的“軍力平衡”,沒有實質意義。故新的提法又出籠,台灣媒體透露台灣方面,除要求對岸撤除對台導彈外,還將要求撤離更多的軍事部署。
從兩岸對此議題的對話看來,雙方都立足在政治立場,實質軍事立場的反應,必定傷害到兩岸的和平發展。兩岸軍事互信議題上的操作,只是在不斷的設置障礙,拖延兩岸實質對談的時間而已。因此,政治解決是唯有採取的路,而時間是問題解決之道。
三、台灣未來的國防安全
台灣的國防安全,不是單以國共內戰的形式存在於兩岸的敵對關係中,而是傾向於西太平洋冷戰的權力架構下的對抗形式。在這個對抗形式中,大陸更在意台灣的“台獨”走向,並以武力予以嚇阻,益使兩岸軍事安全,增加其複雜性。
理論上,戰爭起因於“敵對意識”及“武裝力量”的失衡;國防安全的意義,即在防止或消弭戰爭。故消弭戰爭應針對戰爭的起因,從這兩方面入手,前者在建立“軍事互信”,降低敵對意識;後者藉“限武談判”達成軍力平衡。就目前兩岸軍力平衡而言,不但往中共方向傾斜,且已完全喪失平衡。展望未來,此一形勢不但不能逆轉,且有擴大的趨勢。倘若兩岸敵對關係,在地緣戰略權力架構中保持不變,軍力平衡持續失衡,敵對意識又無法降低,則凸顯出兩個戰略問題的待解決。其一,台灣的軍事安全問題繼續存在;其二,兩岸軍事對抗、衝突的形勢無法化解。這即是台灣國防安全問題的本質。
由於大陸軍力的崛起,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形勢,正在逐漸的演變中,給予兩岸敵對關係改變的契機。2010年以來,基於美國全球部署的調整,將軍力由歐入亞,又因美軍結束在伊戰爭,亦使美軍有更多的軍力應付亞洲的變局。7月美國務卿希拉蕊,一席美國介入南海的高調宣示,展現出美國涉入南海爭端,鼓動東協,欲“重返亞洲”的決心;並在釣魚台事件中,從一貫的中立立場,將其納入“美日安保”的範圍;而一連串明顯針對大陸的密集軍演,形成對大陸的戰略包圍態勢,益見西太平洋新冷戰架構逐漸成形。
值得玩味的是,在這一波地緣戰略互動的演變中,台灣似乎處在颱風中心,始終保持風平浪靜,未被波及。此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卻坦率的指出,歡迎台灣與大陸交往,“美國不是台灣的大哥哥”。這似乎是意味著,美國新冷戰的圍堵防線,並不包括台灣在內,重回1950年1月美國“門戶開放政策(Open-Door Policy)”時的冷戰架構。
由於,西太平洋地緣戰上發展,可能將台灣帶入強權圍堵與反圍堵防線的中間地帶,浮現出集體安全保障上的真空。逼使台灣重新思考,未來在集體安全上的走向,予兩岸的軍事關係重組的機會,亦即兩岸建立軍事交流及互信機制的契機。
因此,針對當前的地緣戰略形勢的發展,大陸應掌握此機遇,提出對台安全承諾,並宣示無條件的放棄對台使用武力。最低限度,亦應達成“不獨不武”的安全保證。另因兩岸在軍力上已經失衡,共軍尤在戰略核武,太空軍事及資訊化的發展上,具有絕對優勢,兩岸取得實質的“軍力平衡”應無可能。為使台灣方面取得對大陸的軍事互信,大陸方面必須單方面釋出更多的和平橄欖枝及軍事上的互信誠意,以取得雙方的平衡。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必須解決上述兩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兩岸的和平發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月號,總第1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