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從無感到有感 2011年經濟展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03 08:38:02  


對經濟冷熱的感受,普通民衆容易滯後。
  中評社台北1月3日電/告別經濟成長亮麗但卻“無感”的二○一○年,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估恢復正常的中度成長。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縱觀全球經濟情勢,對今年經濟情勢,我們應該可抱持審慎樂觀態度,而且,預估也期望,今年可由“無感”轉為“有感”的一年。 

  二○○八年九月開始爆發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低盪了一年;二○○九年下半年才逐漸脫離陰霾,二○一○年則是大步邁向復甦。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預測,台灣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九.九八%,創廿一年來新高,實際數字甚至可能飆到二位數而超過十%,在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的十四.七%。雖然,這個亮麗的數字,部分來自二○○九年較低的比較基期,不過相較其它國家,台灣去年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下,的確在經濟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今年雖然因去年基期較高,各項經濟數據成長率未必如去年亮麗,但在延續去年復甦基礎上,經濟仍可望持續上揚。全球經濟成長率由去年四%降為三.三%,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由去年二.七%降為二.三%,歐盟由一.八%降為一.六%,大陸由十.一%降為八.八%;“我國”則由九.八%降為四.五一%。整體而言,經濟上揚、復甦格局不變。 

  雖然整體國際經濟情勢上揚,但今年仍有不確定性與風險存在。第一大風險是通膨隱憂,特別是大陸通膨已超過五%,官方不斷以升息、調高存款準備率等方式讓經濟降溫;如果通膨難治,大陸又加大打通膨的手段,整體經濟成長率必然受到壓抑,以兩岸現在密切的經貿關係,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第二大風險則是來自先進國家經濟體系的“陰晴不定”。美國雖然恢復正成長,但失業率仍高,二次衰退的憂慮一直揮之不去,各項經濟數據時好時壞、憂喜參半。此外,歐洲仍尚未脫離歐債風暴,歐盟各國又全力壓縮預算赤字、降低經濟整體需求,如果作過頭了,又會讓經濟陷入衰退。第三是新興國家的資產價格暴漲,帶來的泡沫化疑慮,如果不能控制,泡沫破滅後又會帶來經濟災難。 

  對台灣而言,雖然今年恢復中度成長,但較特別者是今年ECFA正式生效,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將逐漸發酵,不論是出口產業、民間投資、甚至股市資金效益,都可能帶來長線的效益。此外,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增加、自由行在四月上路等措施,觀察過去香港開放陸客觀光及自由行,為經濟體注入的龐大效益,這項措施對台灣經濟的拉升效果,仍值得期待。 

  不過,在亮麗的經濟數據下,不能忽視的是社會普遍的“無感”復甦和惡化的分配問題。根據台“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島內有超過百萬受雇員工,每月薪資仍在二萬元以下,接近最低工資;去年台灣的平均薪資接近零成長。此外,仍有超過十萬人是接受政府短期就業方案雇用。因此如何振興就業市場,讓“無感”復甦轉為“有感”復甦,是今年最重要的經濟課題之一。較可喜的是從各企業目前公布的年終獎金較前一年大幅增加,及已有企業宣布今年將調薪、不少企業紛紛擴大徵才等現象看,只要景氣持續復甦,經濟維持擴張,就業市場應可逐漸升溫。在“量先價行”的理論下,就業市場需求增加接著就可帶動薪資上揚。 

  至於分配惡化問題,則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過去兩年,政府為了吸引資金回流、增加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及對抗金融海嘯等考量下,不少稅制調整過分偏向富人與企業,如調降遺贈稅率、營所稅率,讓所得分配惡化。而飆漲的房價、創新高的房價所得比,又加強一般庶民的“相對被剝奪感”。在經濟恢復正軌後,政府稅制應強調公平、公義、可長可久,不再為短期目標與效益而作更改。例如,“財政部”近期有意立特別法,對短期買賣房屋者─即房市的投機客,加重課稅。對此議案,我們就深表贊同,贊成的理由不在打房,而在公平課稅。 

  社論最後說,至於政府,我們期望者不多,就是持續開放、維持政策一致性、提升行政效率而已。台灣企業與民間的競爭力仍強,政府只要願意持續開放,少以指導者的身分限制這、管制那,民間會找出最佳的出路。台灣今年的經濟表現,從無感轉為有感,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