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農產品流通體系來說,全世界綠豆、大蒜都不會成為投資品,但我們確實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說明什麼?說明我們農產品的流通體系太薄弱了。大家都講香港有些東西比大陸便宜,但香港的農產品都是大陸去的,為什麼也會比我們便宜?這主要就是流通環節的問題,人家有一個完善的流通體系,環節少。
黨中央講了這麼多年“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次物價上漲真的讓很多人認識到了,農業是重要基礎,農業穩,天下穩,糧價穩,百價穩。
如果糧食歉收、經濟過熱、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過量“三碰頭”,則全面通脹可能出現
記者:2011年我們的物價上漲壓力大嗎?請您分析一下壓力來自何方?
姚景源:今年物價上漲壓力是比較大的。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會大於2010年。這不僅是由於美國流動性過多,也要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比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儘管發達國家增速緩慢,新興市場增速很快,需求也會很大。所以,國際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上漲恐怕會大於2010年。這意味著,輸入性通貨膨脹對於我們的衝擊會比較大。
從國內來看,我一直認為,如果有三件事碰頭,通貨膨脹就躲不過去。第一是糧食歉收,第二是經濟過熱,第三是貨幣和信貸過量發行和投放。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的規律是5年一個周期,就是兩豐、兩平、一歉。現在連續7年豐收,打破了60年的規律,這是因為“政策好、人努力、
天幫忙”。政策好,人努力,2011年都不會變,就是天幫忙有不確定因素。現在我們農業基礎還是薄弱,真的遇到特大自然災害,就會遭受比較大的損失,1994年和1988年的通貨膨脹都首先表現為糧食減產。
還有一個,我們要注意防止經濟過熱。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有一些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要翻一番,翻一番意味著這些省每年增長速度要超過15%。如果大家都這樣大幹快上,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偏熱,物價顯然穩不住。所以,今年還是要處理好這三個關係,就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管理好通脹預期。
還有流動性問題。去年連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兩次提高利率,做了很多工作,但回收流動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貨幣政策 “發了那麼多票子”。如果退回到2008年,我們15%的企業被迫關門,20%的企業被迫減產,上千萬人失業。那種狀況下,如果不是果斷地出台4萬億投資刺激經濟的計劃,如果不是果斷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們不可能在世界經濟中率先走出危機。我覺得,流動性過剩是我們為了戰勝那場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也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不能指望今年通貨膨脹率能迅速下來。
今年控制物價上漲有利條件不少;還要力爭收入增長“兩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