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胡錦濤書面回答華爾街日報採訪(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7 22:25:49  


 
  3,你認為能夠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吸取什麼教訓?中國為應對這場危機的影響採取了什麼有效措施?

  答: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反映了對金融創新缺乏監管。其根源在於現行金融體系的嚴重缺陷。這些缺陷主要如下:首先,國際金融體系跟不上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最新進展,沒有能力應對大規模金融活動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第二,國際金融機構未能全面反映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和金融中不斷變化的地位。這些機構的全球代表性和執行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第三,國際金融體系應對國際性金融危機的資源和手段嚴重不足,這一體系的救援能力需要加強。

  然而,得益於國際社會和20國集團成員國的協同努力,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兩年中,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進展。中國希望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朝著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包容性及管理良好的國際金融秩序前進。為實現世界經濟的長期、健康增長,我們必須不僅要正確處理好金融領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係、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關係等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宏觀層面審視那些世界經濟的根本性問題。當今世界經濟失衡最突出的問題是嚴重的南北發展不平衡。國際社會應該協同努力,在發展方面建立一種新的、更平等和均衡的全球夥伴關係,鼓勵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進相互理解,密切相互合作,以促進世界經濟的強勁、持續和均衡發展。

  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解決其影響並保持經濟的穩定及相對快速增長,中國迅速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堅定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出了一攬子促進國內消費和刺激經濟增長的計劃,大幅增加了政府投資,實施了大規模的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大力促進科學創新和技術升級,大規模提高了社會福利,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其結果是,中國經濟在2009年和2010年保持了穩定和相對快速的增長,並為地區和世界的經濟復甦做出了貢獻。展望未來,中國將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致力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審慎的貨幣政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在節能和降低污染方面取得明顯進步,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決國際金融危機方面鞏固成果,保持穩定和相對快速的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中國將追求開放的雙贏戰略,準備與美國和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合作,正確處理各種危機和挑戰,為世界經濟的全面復甦做出更大貢獻。

  4,你認為未來美元將在世界上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看待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一些人認為人民幣升值或能抑制中國的通脹,對此你有何看法?

  答: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歷史產物。作為主要的儲備貨幣,美元被用於大量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以及大多數投資和金融交易。美國的貨幣政策對全球流動性和資本流動有著重大影響,正因如此,美元的流動性應當保持在合理而穩定的水平。

  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接受需要很長時間。中國在總的經濟產出和貿易方面為世界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人民幣也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但人民幣國際化將會是相當長的過程。正在進行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投資交易試點是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採取的一個有力步驟,目的在於促進貿易和協助投資。這類交易的規模迅速擴大證明了它們非常符合市場需求。

  中國採取了一攬子抑制通脹的計劃,包括調整利率。我們採取了以市場供求為依據、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的變化是國際收支平衡和市場供求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通脹很難說是決定匯率政策的主要因素。

  5,你如何評價中國“十一五”期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就?中國的通脹是否有失控的風險?中國的政治改革是否與經濟改革步伐一致?

  答:“十一五”期間確實是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個多事的階段。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複雜變化以及種種重大風險和挑戰,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和改善了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本作用,提前採取措施抑制經濟運行中不穩定和不健康的因素,並保持了國民經濟穩定和相對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過去五年,估計中國GDP平均每年增長了11%,人均GDP達到了4,000美元。農業發展增速,糧食產量持續增加。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進展。不同地區的發展更為平衡。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節能減排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對外貿易穩定、較快地增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繼續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開展社會工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過去五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每年以逾9.3%的速度增長,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長約8%。農村地區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顯著下降。教育、社會保障、醫療及其他社會系統更快發展。簡言之,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們也強烈地認識到,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建設一個在各方面實現中等繁榮的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艱苦努力。

  總體物價水平的上升有著很強的結構性,但基本上還是溫和可控的。總的供求關係基本平衡,物質基礎也足以維持市場供應、穩定總體物價水平。我們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穩定總體物價水平。

  我們一直堅持,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目標。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涉及經濟結構調整、政治結構調整、文化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調整。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政治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實現了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和諧,這一事實證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國國情,也符合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政治結構調整必須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深化,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參與政治事務的熱情。我們在中國進行的政治結構調整旨在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改進和發展。我們將繼續擴大人民民主,遵照符合中國國情的原則建設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會確保政府的所有工作都以法律為依據,捍衛人民的合法權益。我們會明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機構、標準和程序,讓人民全方位地有序參與各級、各領域的政治事務,盡可能廣泛地動員和組織民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以及經濟和文化項目,並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取得持續發展而奮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