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經濟日報:ECFA效益也須讓民眾“有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0 10:09:11  


  中評社台北1月20日電/今年1月起,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項目開始降稅,入列項目的出口廠商已開始申請原產地證明,以享受關稅下降的好處。另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也在1月6日成立,啟動雙方官員直接協商的管道,這是兩岸經貿關係體制化的一項重大突破。

  根據初步統計,兩岸早收啟動降稅時程後,台灣已有超過1,000件的商品申請原產地證明,並已有271件通過審核,代表這些產品已可享受到ECFA的降稅優惠。這至少有兩項立即而顯著的效益;一是輸往大陸的產品不但關稅成本下降,另一是出口金額會因價格競爭力提升而增加。於此同時,大陸核發陸企的原產地證明較少,但是也已超過100件,金額約6,000萬美元。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雖然早收清單對台灣出口大陸的產品有很大助益,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並無法直接感受這些出口增加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出口的直接效應會先反應在出口成長上,須等出口廠商賺到錢、員工薪水上調、消費意願增強後,這些效益才會傳遞到一般社會大眾。

  這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才能讓民眾感受到ECFA的存在價值。為讓民眾能儘早感受到ECFA帶來的經濟效益,政府部門應把一些與人民經濟福祉直接相關的政策,在ECFA的後續協議中儘快推出來,好讓大多數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ECFA之效益。

  茲列舉數項作法,供政府部門參考。首先,儘快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自由行。去年陸客來台觀光與商務人數已超過150萬人次,對台灣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貢獻,但因沒有開放自由行,大部分來台陸客須團進團出,行程完全由旅行社掌控,以致消費集中在少數的旅館與商家,而無法讓大多數的商家感受到。很多計程車司機抱怨:“陸客來台人數不是已經超過100萬人了嗎?為什麼我一個都載不到?”因為大陸觀光客都被旅行社的大巴士載走了,計程車司機當然載不到人。因此,應開放自由行,讓大陸觀光客得以自由選擇觀光景點,而非由旅行團帶往少數地方,如此陸客商機才能由大多數商家共享。

  擴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是第二個能讓人民有效感受到兩岸開放成效的作法。依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到去年11月底為止,共有99件陸資來台,投資金額1.3億美元;儘管件數、金額都很少,但據估計這些投資案已在台灣創造約2,000個就業機會,這對正積極降低失業率的台灣而言,政策的邊際效益是明顯的。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投資的限制,加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範圍,以吸引更多的陸資來台。目前政府僅以正面表列方式,列舉了194項能讓陸資投資的項目,但真正對陸資有吸引力的項目仍在禁足之列。政府應可評估對陸資來台投資改採負面表列,亦即只限制投資敏感性產業,例如高科技、金融、電信與醫療等,其他已對外人開放投資的產業應可一體對陸資開放。

  此外,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成立後,兩岸應利用這一個全新的平台,加速各方面的協商,例如開放自由行、簽署投資保障協議、加速協商兩岸商品貿易降稅的項目與時程等。因為在ECFA簽署後,兩岸間需要協商的項目與種類都非常多,很多項目在協商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討論到產業保護等敏感議題,兩岸需要一個更有制度性的協商管道,而兩岸經合會正可扮演這樣的角色。因此,兩岸經合會任重而道遠,須讓ECFA的後續協商能更順利地進行,ECFA的經濟效益也才能真正讓民眾有感,由此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