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網評:老戲新演 蔡英文演得太像李登輝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5 14:39:07  


  中評社台北1月25日電/中時電子報發表汪仁玠評論文章說,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剛在“立委”選戰中大獲全勝的“新國民黨連線”,宣布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這次分裂,不同於一九九六年首屆民選“總統”選戰期間,林洋港、陳履安的出走;由於“新國民黨連線”當時為黨內極具分量的次級團體,所以這次大板塊分裂所出現的“斷層”,直到今天仍清晰可見。

  將近二十年後,台灣政壇將出現第二次的大板塊分裂。只不過,這次大分裂的政黨不是藍營的國民黨,而是綠營的民進黨。

  嚴格說來,當年的國民黨大板塊分裂,“新國民黨連線”出走只是正式撕破臉的引爆點。如果要看源頭,應該回溯到一九八九年底。在蔣經國辭世後繼任“總統”、黨主席 的李登輝,解構了國民黨原本的權力機制與磁場,藉由結合地方派系等等黑金勢力,一方面延續兩蔣時期的強人式領導,另方面則使黑金在政、黨體系的核心馳騁。回過頭來看當年的“新國民黨連線”,在推動“國民黨改造運動”、“陽光法案”……等等挑戰黨中央的運動,固然有其正義層面的訴求;但就另一個層面而言,又何嘗不是因為得罪當道、遭到封殺,憤而另組新政黨,以免政治前途終結?! 

  最明顯的佐證就是“新國民黨連線”大勝的那屆“立委”選舉,連線成員有三分之一未能獲得黨提名,這很明顯是出走的重要關鍵動機。政治是一條不歸路。對從政者而言,無論所屬政黨有再大、再多資源,一旦自己在黨內走投無路,除非看破紅塵,否則勢必另謀出路、門路。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如今的民進黨,就像當年的國民黨,甚至大板塊分裂的潛在動能,有過之而不不及。因為,當年的國民黨係延續兩蔣時代的強人威權,而民進黨則有派系共治的長遠歷 史背景。所以二十年前的國民黨出走潮,是一群在黨內得不到主席關愛眼神的“人”;二十年後的民進黨出走潮,則為一批在黨內得不到主席關愛眼神的“派系”。而後者的人數,勢必多於前者。

  剛落幕的民進黨臨全會,“民調派”大勝“黨員派”。在確立“全民調”的提名機制之後,臨全會開完了,除蔡英文、蘇貞昌以外,包括呂秀蓮在內的其他黨內要角,二○一二年的春秋大夢也完了。但這還不是民進黨可能出現大板塊分裂的真正關鍵,最重要的是區域“立委”的提名辦法,讓除了蔡英文、前新潮流系、蘇系和謝系之外的其他派系,產生了嚴重的存亡危機意識。

  按照臨全會通過的“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第十一條修正案,最近一次同類型公職人員選舉得票率未超過四二.五%的選區,就列入“艱困選區”。而艱困選區黨籍候選人的產生,幾乎已經變成黨主席的欽點機制。

  如果攤開二○○八年本屆“立委”的選舉結果,扣除原住民等選區之後,在七十三個區域“立委”選區當中,有四十個民進黨得票率未超過四二.五%門檻。在蔡英文掌握了黨機器的情況下,加上本屆民進黨未推出候選人的四個選區,幾乎有四十五%的選區提名權,是蔡英文的囊中物。如果再加上不分區“立委”的產生方式,蔡英文的勢力將成為下屆“國會”民進黨團的主流核心。儘 管蔡英文再怎麼說,有了去年底選戰,蔡英文最倚重的前新潮流系成員“五都(市長)全上”的前車之鑑,除了蘇貞昌、謝長廷陣營因為戰略及戰術考量,選擇默認 或妥協之外;其餘黨內要角跟派系成員,焉能不有“心寒”的主觀認知、“齒寒”的客觀考量,而出現大出走、大分裂的大動作?! 

  這樣的危機,蔡英文豈可不慎之、避之、防之?甚至應未雨綢繆之,而不是用“讓黨員投票的話,司法會干預,所以沒有人願意承擔司法的風險”這樣的理由來搪塞之。黨員投票又不是公職人員選舉,人頭黨員問題何來“司法干預”的刑罰顧慮?!真要是如此的話,上次國民黨中常委選舉,早就有一大票藍營高官被打入大牢 了。蔡英文現在要給全民進黨員的,不是一個“藉口”,而是一個“理由”。否則難保不會讓自覺將走投無路的大老、派系,萌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之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