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專題文章:
劉學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吳洪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長
沈驥如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李群英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
問:“韜光養晦”是長久以來中國外交方針的最大特點。隨著國際形勢不斷變化,中國的外交方針也隨時調整。您認為目前中國的外交方針有怎樣的特點?
劉學成:冷戰結束以來,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是我國一直堅持的外交方針。這個方針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與發展的辯證關係就要求中國外交不搞強權霸權,不搞集團政治,擯棄“零和”的冷戰思維,致力於多邊合作和互利共贏。外國媒體把中國政府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和發展權利所堅持的鮮明立場和採取的果斷行動歪曲為“傲慢”、“反應過度”和“咄咄逼人”。這是對中國外交的荒唐歪曲。因此,“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是“和平、發展和合作”的方針,是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方針,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針。
沈驥如:“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是相輔相成的。過去我們說要“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點要推倒重來的意思,有點說過了。現在我們說,要與各國共同努力,“使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胡錦濤主席在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提出了中國外交的“四個布局”,即“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胡錦濤在講話中還首次明確提出了“領域外交”,即針對全球化引發的各種全球性問題與功能領域,如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積極參與多邊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斷增進中國話語權。這些新主張、新措施、新策略都是在新形勢下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方針的運用和充實、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