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長崎燈會年年辦年年變 孔廟開門迎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0 12:08:35  


長崎新地中華街
中華街景
  中評社香港2月10日電/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日本長崎是較早開放的港口城市,也是聚集在日華人數量較多的城市。長崎擁有位列“日本三大中華街”之列的長崎新地中華街。每年中國農歷春節到來之際,這裡都會舉辦隆重的賀歲廟會。新地廟會的特點就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大紅的燈籠象徵著紅紅火火,也是預祝華人來年生活蒸蒸日上。 

  在這裡,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春節祭”——長崎燈會!市民們在主要街道上掛起串串中國宮燈和各色彩燈,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不時會發現身著色彩鮮艶的中式對襟上衣或旗袍,美不勝收的彩燈、劈啪作響的爆竹、悠揚低回的中國民樂、歡快舞動的龍舞獅舞、驚險優美的中國雜技、熱氣騰騰的餃子、琳琅滿目的中國各色小商品、叫賣聲、快門聲,“你好”、“歡迎”、“辛苦了”、“謝謝”等中文問候聲……,無不給人一種身在中國的錯覺,不是中國,恰似中國!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晚六時,在緊鄰長崎中華街的港口公園,舉行了由當地政府和各界代表、市民、華僑華人留學生等數千人參加的盛大長崎燈會“點燈儀式”,隨著一聲字正腔圓的中文——“長崎燈會,現在開始!” 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長崎縣知事中村法道、長崎市長田上富久、長崎燈會組委會會長、長崎商工會議所會頭鬆藤悟和當地華僑代表劉濟昌等嘉賓在數千人齊聲倒計時呐喊聲中,一起按下2011年春節——“長崎燈會”啟動按鈕,霎時間,一顆顆爆竹禮花升空,一萬五千多盞宮燈彩燈同時亮起,主要街道頓時變成燈的世界,光的海洋!

  活靈活現的搗藥玉兔、翩翩起舞的飛天嫦娥、馬上飛奔的紅臉關公、栩栩如生的八仙、展翅欲飛的鳳凰、遨游太空的神龍……造型多變、生動活潑、神態各異的一盞盞彩籠,傳遞出濃濃的年味,讓人忘了身處東瀛。

  為什麼東瀛長崎會舉辦如此盛大的春節燈會?為什麼燈會要以一聲中文拉開序幕?這要從長崎的特殊地理位置、與中國悠久的交往歷史以及長崎中華街的百年變遷說起。

  長崎位於日本西端,與中國上海隔海相望僅860公里,自古以來就日本與中國交往的必經之地。早在中國隋、唐年間,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國,最後離開日本必從長崎起航。日本17至19世紀閉關鎖國期間,長崎是日本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來此經商的外國人中以中國人最多,他們在當地政府設立的稱為“唐人屋敷”的區域集中居住。後來,“唐人屋敷”因毀於火災,華商陸續搬遷至填海造出的“新地”,歷經百年有餘,逐漸形成現今與橫浜、神戶並列的日本三大“中華街”之一,在這三大“中華街”中,長崎新地中華街建造最早,歷史最悠久。

  長崎新地中華街是“長崎燈會”的主要會場之一。牌樓上的“長崎新地中華街”七個大字系由原中國國家副主席王震題寫。漫步在這條不太寬的街道上,一眼望去,美不勝收的彩燈,鱗次櫛比的富有中國建築風格的餐館和各類店鋪,各種美味佳肴和琳琅滿目的中國商品,恍如置身在中國南方的某個繁華小鎮。裝飾在這條街上的 500多盞大紅宮燈,不僅使冬天來到這裡的人們感受到團團暖意,更體現著在此繁衍生息的華僑華人們難忘故土的濃濃鄉情。

  與中國數百年的交往,長崎當地民眾對中國文化有著極高的認同,他們質樸、友善,與旅居當地的中國人和諧相處,攜手共進。不少滲透著中國元素的文化習俗已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逢中國春節,他們都要扶老攜幼湧向繁華鬧市觀賞中國彩燈,欣賞中國舞龍舞獅,與旅居長崎的華僑華人共慶中國傳統佳節。

  為發揚光大華僑華人這一慶典,使之成為吸引日本各地乃至外國遊客前來長崎旅遊觀光的“長崎名片”,當地政府在華僑華人的一致贊同支持下,聯合工商各界自 1994年起將該項慶典擴大為全市規模的“長崎燈會”,並將時間從正月初一延長至十五元宵節,將中國雜技、樂曲、皇帝巡街、媽祖隊列等充實到整個燈會活動中,所用彩燈也為確保中國原汁原味,全部在中國訂做。時至今日,每年長崎燈會期間可吸引近百萬遊客前來賞燈,已發展為日本冬季影響最大、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慶典。

  長崎“孔子廟”是今年新列入的長崎燈會分會場。這是目前海外僅有的一座由中國人建造的孔子廟。它最初建於1893年,是當時旅居長崎的華僑和清朝政府駐長崎領事館共同出資,作為華僑子弟的教育設施建造的。廟內格局和山東曲阜孔廟大體出於一式,主殿是黃琉璃瓦屋頂和漢白玉欄杆,大成殿內供奉有孔子塑像,兩側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青白石大型雕像,左右回廊有雕刻在大理石上的16000餘字《論語》全文。廟後設有“中國歷代博物館”,現在正在展出的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中國清朝歷代皇帝使用的禦印,這些珍貴文物即使在北京也很難見到!

  著名的“眼鏡橋”是長崎燈會傳統會場之一。這是1634年由來自中國福建的高僧為了居住在中島川兩岸人們往來方便而修建的雙孔拱橋。也是日本歷史最古老的石拱橋,現已被列為日本國家重點歷史文物。該橋秀麗的影姿倒映在水中,活脫脫一副眼鏡,故被人們稱為“眼鏡橋”。這座橋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和睦友好的象徵。為使倒影在橋下的彩燈有“水下月亮”之感,故裝飾在這裡的彩燈全部為黃色。

  今年為紀念中國辛亥革命100周年,長崎燈會組委會還專門在眼鏡橋畔塑造了孫中山先生和全力支援他的日本志士、長崎出身的梅屋莊吉先生的彩燈。

  “長崎燈會”期間,最有看點的重頭戲非“皇帝巡街”莫屬,它重現了中國清代皇帝出巡民間、與民同樂的場景。每年的“皇帝”由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或當地政要扮演,“皇后”則由當地美女——當年度的長崎小姐出任。皇帝和皇后身穿龍袍、頭戴珠冠、腳蹬龍靴,分乘禦攆,在150多名侍衛、侍女組成的儀仗隊團團簇擁下緩緩出巡。

  今年的皇帝和皇后分別由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和本年度長崎觀光形象大使高崎順子小姐扮演。人山人海的人們向皇帝皇后歡呼聲此起彼伏,皇帝和皇后則不停地向市民和遊客揮手致意,祝願大家節日愉快、合家幸福、生意興隆、吉祥如意!

  “媽祖隊列”也是長崎燈會期間最有人氣的重頭項目,該項活動為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崎市民自發舉辦,其內容為再現明清年間中國船只靠港長崎,船員護送媽祖像前往中國寺廟安放的情景,一百多人的長長巡游隊伍分工明確,既有船員,又有貨主,更有媽祖左右侍從——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演繹表演,充分展現了媽祖文化在當地的深厚影響。

  “媽祖巡游”的終點是長崎“四大唐寺”之一興福寺。這座寺廟是1624年,渡海來日的中國人為了祈求航海安全而建造的,首任住持是來自福建的真元和尚,前面介紹的“眼鏡橋”即為興福寺第二任住持默子如定大師主持修建的。

  長達15天的長崎燈會,其規模之宏大、內容之豐富、熱鬧之程度、中國年味之足實為海外少見,它反映出的是長崎與中國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生根發芽、與當地文化和諧共融的絕佳範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