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GDP每增長1% 土地占用是日本8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7 09:38:46  


土地,正在成為與能源一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說起國情,我們總會想到一個詞:人多地少。確實如此。截至2010年底,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只有美國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國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並不豐富。然而,一邊是極度緊缺,一邊卻是揮霍浪費。大馬路、寬廣場、豪華辦公樓、閑置工業園……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嗎?真的是發展所必需的嗎?為此,半月談記者分赴江西、重慶、河南、廣西、北京等地採訪調研,所見所聞讓人揪心。土地粗放使用的方式仍在延續,而建設用地的缺口卻越來越大。土地,正在成為與能源一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過去,我們一直在致力於降低單位GDP的能耗,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也必須重視經濟增長的地耗了。

  地耗:沉重的現實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米,對照國際上的大都市,東京人均綜合用地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

  “10年以前,北京大學一位教授研究的成果,按當時每單位工業用地所產生的工業增加值計算,北京大概只相當於東京的1/20。”

  以上兩個數據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原所長陸大道向半月談記者提供的。

  “從1980年到2005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急劇擴張的時期,經濟每增長1%,會占用農地30萬畝左右。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這個數據是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告訴記者的。

  “2008年全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達1.231億畝,人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於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工業用地開發強度明顯偏低,容積率一般只有0.3~0.6。”

  “農村居民點用地達24798萬畝,把統計公布的7.13億農村人口和1.5億進城務工人口加在一起,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也達到214平方米,遠超150平方米的國標上限。”

  以上數據是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前不久發表的署名文章《落實節約優先戰略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中提到的。

  還需要列舉更多的數字嗎?

  能耗是近年來常用的詞,與此對照,我們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地耗。概括地講,地耗表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消耗的土地資源(主要指從農用地變為建設用地)。如果與能耗一樣,我們來計算一下萬元GDP地耗、人均地耗、單位工業增加值地耗等指標,其結果會相當可怕。

  可惜的是,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數據,至少沒有全面、準確而持續地發布過這樣的數據。在這方面,能耗的統計和管理無疑走在了前面。

  2005年底,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此後,又把上述節能目標分解到年,從2006年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硬指標”。

  節能降耗已成為社會共識。這是必須的,因為它關乎科學發展、關乎可持續發展。但是集約用地呢?我們腦袋里土地浪費的模糊印象什麼時候才能變成地耗的精確計算,去一分一厘地呵護和利用土地?

  陸大道說,現在許多人對土地,尤其是耕地對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人甚至認為,我國現階段存在土地紅利。“就是說,現在土地便宜,要趕快用,用得越多,賺得越多,發展越快。這是一個機遇,如果現在不抓住,很多事情幹不成。”陸大道說,這種思想推動著大量徵地,嚴重浪費。

  實際上,我國陸上國土面積雖然很大,但人均少,質量總體不高。土地資源中難利用地多,宜農地少,宜居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20%。這種條件,何談土地紅利?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介紹,“十一五”以來,全國每年建設用地需求在1200萬畝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計劃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左右,缺口達50%以上。“十二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建設用地供求矛盾還將進一步加大。

  這個矛盾怎麼解決?許多地方仍然是老辦法: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去年全年,我國發現違法用地行為5.3萬件。一邊從農民手中強制低價拿地,一邊在建設中大肆揮霍用地。我們去看一看,林林總總的新城區、遍地開花的工業園,是怎樣的氣派;還有為數不少的高爾夫球場、方圓數里的大學校園,是多麼的壯闊。這就是我們解決矛盾的辦法嗎?

  陸大道沉痛地說:“我國在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上,沒有資格跟美國比。溫總理說過,任何大的數字被13億人一除,都變得很小。在資源利用上一定要精雕細刻,這方面,我們應該向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學習,包括向我國的台灣地區學習。”(半月談記者 高遠至)

  地耗之痛五大怪象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取得很大進展,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這一進程中,許多地方粗放用地、揮霍用地的狀況仍在延續,亟待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疾速膨脹的城市空間

  4年前,中部地區一個鄉鎮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大肆擴張。記者當時在現場看到,該鎮新區的規劃圖分為居住區、工業區和集貿金融區,規劃總面積達1025畝,其中未批先占良田700多畝。

  前不久記者回訪發現,整個新區冷冷清清,當年圈占的部分農田上建起了樓房,除了步行街兩側的店面開門經營外,其餘街道的店面都關著門,新區的寬大菜市場內只有少量農戶在擺攤,大片農田被平整閑置,雜草叢生。原來規劃的工業區和集貿金融區因招商未果都已停頓。
盲目發展的衝動並未止息。中部地區一個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在2010年年中確定的城市發展思路中,以“超常規的氣魄和膽識”作出了超常規的戰略部署:“城鎮化率要以每年5~6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到2011年,城區、工業園區面積分別拓展2倍,使城市框架達到32平方公里”。

  一個總人口才21萬的貧困縣,縣城新區框架卻要擴張至32平方公里,在人氣沒有聚集的情況下,快速拉開城市框架,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必然是,大量土地被浪費閑置。

  記者調研發現,由於國家卡緊土地審批關口,在城區擴張中,一些地方幹脆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一些地方以建廣場和辦公樓的名義徵地拆遷,在實施時貪大求全。為了建設城區,中部地區某縣在2000多畝的農田和山地上建起一幢豪華的辦公樓和一個占地上千畝的文化廣場,希望借此拉動城市化,吸引百姓搬遷,但由於地處偏遠,城區人口少,新城區周邊冷冷清清,廣場附近開發的房地產滯銷空置,造成土地和資源嚴重浪費。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近兩年受地方邀請前往多個縣市調研。他說,城市擴張衝動愈演愈烈,在自己所到過的縣(市、區)中,絕大部分地方大肆圈占土地建設新城,建成的新城區房屋林立,但是鮮有商業配套,沒有產業支撐,一到晚上少有人影,冷寂得讓人害怕。

  中科院院士陸大道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後,我們大中城市的人均綜合占地,包括道路、廣場、工廠在內,大概在七八十平方米,重慶、上海等大城市只有60多平方米,而到了最近幾年,我國大中城市人均綜合占地一下子擴展到120平方米以上。這里面,就出現了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大立交。一些貧困縣,政府辦公樓都是幾萬平方米,這些做法,在西方發達國家,他們的人均耕地比我們多得多,都很少見到。

  閑置鋪張的工業園區

  記者最近在重慶東南某縣採訪時,縣工業園區提出所謂的“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開發理念,征占大面積土地搞園區建設,並進行“三通一平”。1月上旬,記者在該工業園兩年前已完成徵地拆遷的拓展區看到,數百萬立方米土石方已完全填平了下面大面積的耕地和農房,但是拓展區內除了零散地停著六七輛工程車和挖掘機之外,並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的跡象,四周顯得很空曠。由於連日降雨,園區內滿地稀泥,大小水坑遍布其間。

  當地群眾反映,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園區招商引資並不理想,2008年就開征的近300畝土地圈而未用、批而未建,至今仍然荒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