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林建山:中國援歐救市戰略的政經效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8 08:24:15  


中國購買歐元區國家國債和在歐投資,顯然都已超越了美國。
  中評社台北2月18日電/台灣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今天在旺報撰文,指出中國“出手救歐元”,近期看是為了挽救歐元區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更長遠看,則是為了鞏固中國的國際地位。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11年1月18日胡錦濤高規格國是訪問美國接受奧巴馬總統白宮國宴之前一個月間,中國高層也分3批訪歐,各花600億美元分別購歐援美。 

  中國採取與美國對等平衡策略,針對歐元區國家也跟對美國一樣作出600億美元的大手筆救助,旨在追求3個政策目標:第一,歐元區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貿易夥伴,有必要維護其金融安定;第二,在人民幣問題上取得歐盟的支持,好讓中國繼續維持低匯率和大量出口;第三,實現投資多元化,增持歐元債券,減持美元資產。 

  增資歐洲引發威脅論 

  中國購買歐元區國家國債和在歐投資,顯然都已超越了美國。此外,也加大對歐洲部分國家的投資,主要項目有:希臘港口、塞爾維亞橋梁、波蘭高速公路、羅馬尼亞能源網絡以及葡萄牙海運公司。 

  中國並非全面性受到歡迎。德國被稱為“中國投資商在歐洲最大的投資地”,但德國人發出的恐慌聲音也最大最多,認為:“中國在接收歐盟,歐洲人在出賣自己的靈魂。”中國增持歐元區國家國債以及在歐洲投資的快速成長,所引來的卻是“中國威脅論”盛行。 

  當然,歐元區國家的兩面性,“利用+防阻”的投機心理,才是背後關鍵原因:歐元區國家“兩面押寶”的對華政策,以及“穩定-震盪-穩定”的週期性規律性問題,一直橫亙在中歐兩造之間,並且不時發生某些局部性的“硬衝撞”:例如部分歐洲國家,既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希望中資企業投資,但在人權等問題上,卻又在在責難中國。 

  中國亦認為,投資歐洲固然好,但沒有必要無限上綱到超脫了國家現實;中國政府當前最大的責任,無非是讓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到了2020年都能過小康生活。 

  2011年,預期中歐關係必會進入更務實階段。一月分這波高層接連訪問歐洲,無非要突顯中國意圖協助歐元區國家克服金融海嘯危機,極具雪中送炭意味;2011年初接連出訪歐洲,趁熱打鐵,希望歐元區國家盡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放寬對中國高科技出口限制,並承諾,中國一定會加強知識財產權保護、規範和完善的貿易投資環境。 

  出手救歐元也救自己 

  中國“出手救歐元”,近期看是為了挽救歐元區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更長遠看,則是為了鞏固中國的國際地位。歐盟是目前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中歐雙邊貿易在2010年突破5千億美元,中國支援歐洲穩定與搶救歐盟,無異也在救助自己;中國購買美國債券,得不償失,改為移轉投資歐盟,既可以分擔風險,也有助於增進中國對歐盟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中國對歐盟的支持、對歐元區真金白銀的實質援助,以至對歐元的正面支撐,都具有緩解歐洲危機的重大效應。 

  然而,2011年上半年歐洲所將面臨的債務再融資需求,總額逼近一兆歐元;於今中國所承諾的購債金額,祇能算得是杯水車薪。2011年的國際信貸市場,仍有再現混亂之極大可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