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匯報文章:香港應以開放心態參與珠三角規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8 17:04:27  


  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廣東省政協委員兼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陳建強18日在《文匯報》發表評論文章說,香港不能一方面要求國家將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內,卻不因應“十二五”規劃而進行研究和提出建議,完全以“飯來張口”式的“等著數”;而當廣東省代為籌劃,則又擔心失去主導龍頭地位。這種既要面子,又要著數,更不想承擔的心態,勢將拖累香港的整體發展,以及粵港整合的步伐,絕非香港之福,相信亦不會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同。

  香港政府規劃署進行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行動計劃》研究,引來一陣香港“被規劃”的“驚呼”。事實上,香港真的“被規劃”了嗎? 

  猶記得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曾提出擔憂香港被“邊緣化”,現在,國家進行“十二五”規劃時,廣東省將粵、港、澳作為區域合作的主體,進行整體規劃研究時,又有人出來指香港不要“被規劃”。這種自大又自卑,既想又怕的矛盾想法,香港人究竟想怎麼樣?香港政府這幾年來究竟有沒有為長遠發展進行研究,有沒有帶領香港社會進行探討,並形成共識呢?這其實就是香港社會十多年來停滯不前、造成鬱結重重的主要原因。

  《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行動計劃》(下稱“灣區計劃”)是香港、廣東及澳門三地政府於2009年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的其中一項跟進工作,亦是國務院2008年底公布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雙方於2010年4月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其中一項區域合作規劃項目。2009年2月19日,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聯合舉行第一次共同推進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聯絡協調會時,進一步達成了共同編制“灣區計劃”的共識。

  所謂灣區,範圍由鄰接珠江出海口水域的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廣東5市所轄的17個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全境,陸地面積約68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8684平方公里,2009年底常住人口約252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3萬億元人民幣。

  根據“灣區計劃”的咨詢文件指出,研究建議是以保護環境資源、保育歷史文化、優化休閑空間為重點規劃方向,建設“宜居灣區”。多項的建議,例如“綠網”、“藍網”、“綠色交通”、“低碳住區”、“跨界環保合作”等,均與環保及生態保育的理念相符。

  今年1月底,廣東省十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當中第十三篇“互利共贏,深化粵港澳合作”指出,“灣區計劃”是要粵、港、澳三地共建宜居、便利、高效和服務先進的優質生活圈。目標是要打造區域產業核心、生態核心、交通樞紐和多元文化融合區,通過明確的行動計劃,在功能布局、海域開發、土地利用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和協調。

  事實上,“灣區計劃”內的地區,經過30年的發展,既有經濟成功發展的經驗,亦衍生了一系列如環境保護、資源及文化保育等問題,再加上全球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氣候變化的挑戰等,需要灣區內各個城市共同合作才能妥善應對。部分地區出現基建重複規劃、產業惡性競爭等問題,已經出現嚴重制約彼此發展的勢頭,因此,如何促進互相合作、互補,亦是區域合作的關鍵時候,透過今次研究,亦能帶動區域進一步合作,以面來帶動點,促進整體泛珠江三角洲的共同發展。

  今次咨詢引發的爭議,有人指咨詢工作太“鬼祟”,咨詢期太短,事前香港人完全不清楚有如此大規模的規劃發展;更有人指整個發展計劃完全由廣東省主導,香港只是“被迫”配合,亦無權說“不”,是對“一國兩制”的衝擊。

  如果說,香港特區要與內地“劃清界線”,完全獨立於“一國”之外,今次事件的確就是衝擊“一國兩制”。問題是,這種偏狹的“兩制”思維,只會令香港自絕於中國的“經濟快車”,“被邊緣化”便將成為必然事實,咎由自取,可以怪誰?香港不能一方面要求內地將香港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內,但卻從不因應“十二五”規劃而進行研究和提出建議,完全是“飯來張口”式的“等著數”;相反,當廣東省代為籌劃,則又擔心失去主導龍頭地位,這種既要面子,又要著數,更不想承擔的心態,勢將拖累香港的整體發展,以及粵港整合的步伐,絕非香港之福,相信亦不會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同。

  至於批評香港人被蒙在鼓裡,咨詢期又短,這個指責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既然中央政府,以至廣東省,已經同香港達成多項共識,香港政府實在有責任向市民介紹有關的發展方向,引導社會進行深入的討論、並整合公眾不同意見。畢竟,這不只關係到與內地城市融合的問題,亦牽涉到政府如何疏理民情的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