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兩岸政治信任要有交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9 21:04:45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美國世界日報8日社論說,大陸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報告中僅以簡短的篇幅論及兩岸關係及發展前景,期盼突破現有格局,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溫家寶傳達的訊息很清楚,即以概括性的表述,訴求兩岸互信要能提升到最敏感的政治領域。雖然溫家寶沒有傳達如何達致這一目標的路徑,但無論如何這既是兩岸終必要共同面對的考驗,也是穩定兩岸人民長遠利益的關鍵所在。 

  社論說,目前兩岸最具互信基礎者應屬兩岸兩會的交往機制,在設立之初,就是為了規避政治上的直接接觸,特別戴上白手套以示無他。但論實質,兩會當然是由兩岸當局直接指揮的授權機構,所有操作都帶有濃烈的政治意涵。若無兩岸兩會的密切聯繫和高度默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兩岸新局。非僅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得以克服層層障礙,兩岸人民在各個領域的雙向交流更見大幅度增長,不能不說兩岸已有最基本的共識和信任。 

  然而來自台灣內部的政治干擾卻不時出現,以致兩岸政治互信難以向前推進。其中最大癥結就在統獨議題的爭拗。以現實言,台灣執政當局從馬英九以下,無不深受其害,且集中反映在選舉語言當中。綠營以“賣台”和“愛台”作為區隔藍綠陣營的一組語詞,即逼得馬英九一再向綠營示好以期降低抗爭。馬英九這些操作看在選民眼底當然是“自我綠化”,此舉能否爭取到最大多數中間選民的支持猶待考驗,但為了迴避對手控訴,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幾乎視兩岸政治接觸為禁忌。 

  社論說,政治人物考量政治利益,對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往往會選擇隱藏個人立場,或更訴諸高調,台灣藍綠政治人物亦然;藍營但求不招惹,傾向一味鴕鳥;後者則無膽識兌現,成了“葉公好龍”;共同點則為:雙方皆不願接受人民實質檢驗。對此,施明德日前發起“我心未死”運動,訴求大選候選人應明確其“國家認同”、政府體制、兩岸關係、“國家安全”,並提出具體主張。這表明台灣島內的政治信任度相對偏低,統獨爭議即因政治領導人的刻意模糊,各有不同變形。 

  這當然也意味著台灣島內的政治氛圍偏低,逼得統獨論述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政見訴求都是以攻擊對手為能事,而非彰顯個人主見。馬英九的終極統一論述當初即隨著選舉的到來而自動消音;台獨論述則因兩岸政經形勢和國際大氣候的消長,前景愈見黯淡,從蔡英文、蘇貞昌到謝長廷都不再直接標榜“台獨”,代之以各種不同的政治“藏頭詩”以為遮掩,幾乎要以暗碼才可能破解。這種隱藏政治立場和意圖的政治主張,又如何尋求政治信任。 

  社論說,馬英九要求民進黨對“九二共識”表態,但馬英九否定性表述“不統不獨”又何嘗是表態,反而更像逃避問題。兩岸問題追究到底,既有操作面,也有立場面。前者可以藉由兩岸兩會以及經濟合作協議等務實性的作為維繫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但這些都是觸媒和過渡。要害還在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即兩岸互動的目的和價值何在?  

  溫家寶訴求增進兩岸政治信任的話題,目的很簡單,就是期待兩岸和平發展能開創兩岸和平統一的局面。馬英九“不統不獨”的答案也很簡單,就是拒絕作出選擇的“兩者皆非”,進固沒膽,退亦無路。兩頭懸空的政治論述,可以美其名曰:“維持現狀”,但絕非長久之計。 

  社論說,兩岸之間的政治信任,與其說要馬上兌現統獨或許言重了,但兩岸和平發展總要有制度性的落實條件,非僅需要政治信任,更需要藉由政治接觸取得政治信任。馬英九需要加把勁,北京也要多方考量,以兩岸人民福祉為依歸,有責任創造更有利於政治接觸的氛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