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沒有科舉制度,所以也沒有要選拔一部分優秀人才進行重點教育的傳統思想。後來荷蘭的學問傳來時,日本人也樂於接受。當然現在中國的教育已經極大普及化了,但如果想更進步,有一點必須做到:把中國選拔優秀人才的核心思想,慢慢切換到普及和提高能力這一角度去。
中國要恢復文化大國地位
人物周刊:剛剛談了科舉的遺害,而說到現代的教育,您的觀察是什麼?您是否知道中國有所謂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重點班和普通班?
依田熹家:如果日本也有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我小時候可能就進不了重點學校。(笑)日本也有有名的學校,很難進,門檻高,但如果說從制度上把這些學校分出重點非重點,那日本是沒有的,不論是中學小學都沒有。人和一般的生產工具是不一樣的,商品的話,有一些問題你頂多不用,可以報廢的,但人不能因為有一些問題就不讓他受到教育。
我認為當代中國最大的課題是恢復亞洲文化大國的地位。不是說不要在其他方面成為大國,而是我認為中國要被世界承認為大國,文化方面最為重要。我反對先搞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可以滯後這一觀點,因為這樣的觀點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日本在二戰戰敗末期,由於轟炸失去了大部分的產業,陷入極其悲慘的狀況,這個時期最先提出的課題是文化國家的建設,這大量反映在當時的報紙雜誌上。當時日本國民由過去軍國主義的失敗中汲取了教訓,在建設文化大國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並非以經濟大國為目標,結果日本成了世界性經濟大國。
說起來日本是以文化國家為目標,結果成了經濟大國,我認為裡面存在著歷史規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也經歷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原因在於江戶時期的日本是世界上包括農村在內的平民教育最為普及的國家,以此作為基礎,明治維新後的義務教育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戰後制定的初級中學義務教育制。文化的普及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如果僅僅是經濟發展,不會得到世界的讚揚,因為從歷史上看,中國要是成不了文化大國,才是奇怪的事情。擁有廣闊領土和龐大人口的中國,往往被周邊國家所戒懼,但是只要中國採取了文化大國的姿態,周邊國家的戒懼就會得到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