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日本地震震出台灣媒體一堆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0 15:33:15  


  中評社台北3月20日電/日本的大地震,至少震出台灣兩大問題:核電廠是否安全?媒體環境是否健康?許多人都認為日本NHK公視系統對震災的報導,充分顯示媒體應該展現的專業與節制,因而反襯出台灣媒體環境的諸般問題。

  聯合報社論指出,台灣自從解嚴之後,媒體的外在環境看似一路開放自由,內裡卻有很多問題值得深究。

  其一,是政治文化劇烈變形,從威權封閉,轉為開放民主;但轉型過程中,政治人物未必能全然瞭解言論自由與媒體角色的意涵,於是施壓恐嚇者有之,操弄利誘者有之,還有政治人物乾脆主持媒體,深化意識形態;再加上選舉頻仍,勝選壓倒一切,導致社會公義不彰,公共政策缺乏有效監督,政治對立死結難解,媒體深陷其中,只以談話性節目每天晚上供選民政治取暖,難以跳脫大環境的泥淖,提升專業的職能。

  其二,是媒體市場擁擠,競爭惡質化。政府在解嚴之後,未特別注意信息市場的供需量,媒體如雨後春筍成立,最後導致小媒體為求生存而不擇手段,大媒體只看收視率或閱讀率,“市場就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叢林法則下,電視節目不是怪力亂神,就是蜚短流長;電視新聞只重畫面,不重品質,誇張重複,膚淺無聊。本應著重冷靜思辨的報紙,也變得聳動煽情,販賣“屍體與裸體”,或訴諸感官情緒,缺乏理性空間。

  這種媒體環境,在平時,都讓人憂心台灣整體社會的政治撕裂、政策短視、文化膚淺,一旦碰到重大事件或天然災害,媒體更無從提升專業,只能追逐災變、苦情或衝突、對立。陳進興的五常街槍戰,媒體穿梭於槍林彈雨之間,反而為逃犯提供現場畫面;九二一震災,媒體奔走於瘡痍之間,只會拍攝聳動畫面。日本發生如此大的災難,我們的媒體立刻派人至現場,但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採訪,只會一味的問災民:“你們感覺如何?”

  在比對NHK與台灣媒體表現時,其實更應先看看我們媒體平日的表現。媒體平日只是汲汲營營於百分之零點幾的收視率,又如何在重大災變時,知道節制和理性的內涵是什麼?

  台灣在日本震災後需要核電廠總體檢,同樣的,台灣媒體環境也需要總體檢。但媒體的問題可能更複雜、更敏感、更全面。解嚴之後,許多人都認為媒體的問題只要用自由二字便可解決,解嚴廿二年後便發現自由二字何其空洞,一般民眾在談到媒體時,存有諸多抱怨和不滿。政府對媒體則有兩種態度,一是形式上不敢碰觸媒體管理問題,認為是違犯新聞自由的原則;二是檯面下用各種方式影響媒體,操控媒體。這種矛盾的心態和做法,反而造成媒體發展的走向偏差。政府在二○○六年終於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希望能建立管理機制,但成立以後委員會和媒體的關係爭議不斷。政府在同年也成立公廣集團,希望能有若干非商業化的信息,但爭議更是波濤洶湧,搞到公視和政府對簿公堂。由此二端即可看出我們迄今仍未釐清的政媒關係,我們的媒體環境和體質又何其脆弱。 

  媒體文化其實是社會文化裡的次文化,至少牽涉了政媒關係、媒體的公共性,以及閱聽人的媒體識讀等觀念,這些觀念必須通過討論來釐清,且必須被視為重大的公共政策來處理,否則媒體很容易被扭曲變質。或許,政府可以從公共廣播著手,看看我們能否有一個類似日本NHK或英國BBC的公視系統。如果各方仍然袖手旁觀,或只是暗中使力,扭曲媒體,而媒體也只看市場性,不重公共性,那麼,我們也不必等太久,下次颱風或地震來襲,又可聽到民眾痛罵媒體的聲音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